📖 ZKIZ Archives


沒事看BAT的金融大戰 江南憤青

http://xueqiu.com/5564897980/25970535
由於金融的本質在於資金融通,金融機構的核心是在資金融通的過程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存在,這個成本和效率是資金轉移過程中的總成本和效率,包含了從借出到回收的過程,所以,金融機構的核心是扮演了提供專業性的風險定價的專業性機構,只有在風險定價上展現了優越性,才能闡述他中介角色的重要性和生存的價值和意義。

互聯網金融從屬於金融,也必然要遵循金融邏輯,所以,互聯網要取代傳統金融中介機構,也必然要解答這個命題,從目前所有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來看,除了阿里外,暫時都未能在這個命題上進行有效解答,如果跟傳統金融中介一樣,都要依賴特許經營權的牌照來進行規避風險,則互聯網的意義大打折扣。

在BAT大戰的過程中,阿里由於具備極大的生態優勢,因此產生了一定的排他性的基礎風控優勢,才真正解答了前面所提的風控問題,因而能介入了實質性的金融領域,主要是阿里小貸,阿里擔保,而百度和騰訊,其實都尚未進入真正的金融領域,百度的百發,更多是金融產品的銷售服務行為,扮演的是銷售渠道角色,而騰訊則主要還是體現在支付領域,只是由於有了微信之後,財付通跟微信捆綁,從預期來看,會形成極大的便捷性優勢,從而在支付領域對銀行的支付結算,乃至對支付寶的衝擊都會非常的明顯。但是都不符合金融定義。

三者在金融領域的大戰,極為的不對稱,基本可以說不具備可比較性,阿里由於立足於電商領域,而這個領域跟金融具有很大的關聯性,因此形成金融模式更自然和貼切,交易產生金融機會,金融反過來也會促進交易,所以阿里的金融格局,非常穩定也體系龐大。阿里金融即包括了前面論述的真正的金融業態,即阿里小貸,阿里擔保,也包括了很多金融的輔助性業態,支付寶、餘額寶、基金超市等。

阿里的整個金融邏輯其實是很清晰的,我感覺整個阿里金融,核心從來不是跟銀行去打戰,阿里跟銀行估計一百年來也不太會有正面的競爭,因為兩個機構是不在一個市場裡搶客戶,銀行永遠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進入阿里的體系裡,跟阿里搶飯吃,而阿里也一樣具備不了銀行所有的優勢,去跟銀行搶飯碗吃,都進入不了對方的核心領域中去。

阿里金融的市場在體系內,他的核心是利用金融這個工具和手段,更好的優化阿里的生態體系,促進阿里體系的穩定。金融只是阿里為他體系內的客戶提供眾多增值服務的一種工具而已。阿里金融的核心是搭便車,利用淘寶、天貓等基礎客戶龐大的優勢,為這些群體提供他們想要的東西,提供他們更好的體驗,只有這樣阿里金融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有低成本,以及高效率;離開了這個基礎,阿里金融的難度就很大,就如同本來在網吧裡賣方便麵很好賣,說要走出去成為一個賣方便麵專業戶,那就難度大很多。

而事實上,阿里只要把自己的生態體系做的更好,能給提供給社會更多更便宜的商品,給用戶更便捷的物流,讓大量商戶能真正實現盈利,一方面必然會增加金融的機會,另外一方面對社會的意義,比單獨和純粹的做金融更有意義,他改變的已然是人類生活,這種改變,比單純去運作金融是更功德無量的事情,而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金融與阿里的這個現實意義相比,則只是很小的一盤菜而已了。

同樣的道理去看騰訊和百度,事實上,兩者跟阿里也談不上金融大戰,除了微信支付跟支付寶,會有一場大戰外,其他的對抗可能性基本沒有,因為他們的固有商業模式,也決定了他們不可能跟阿里一樣做這麼多的金融模式,做了也意義不大,第一做不過阿里,第二沒必要,對他們固有業態沒有好處,也很產生性的盈利增長點,弄不好反倒是爛資產,誰做誰傻逼而已,典型的捨本逐末。

我自己感覺,騰訊立足社交,立足於微信工具,提供給人們更好體驗,更為便捷的支付方式,讓中國所有人都能改變過去的銀行櫃檯式排隊的劃款取款等模式,就已經是功德無量的事情了,做好自己的基礎底層架構,就是給中國金融做最大的貢獻了,金融只是他這個生態裡衍生出來第一種簡單應用而已,除此之外,微信能提供的東西還有很多,例如基於微信的公司客服,基於微信的各種應用,包括媒體、包括自助式服務,基於微信的電商,物流等等,騰訊如果非要無視這些,然後脫離出來做微信支付,那真是傻蛋了。

百度也一樣,如果能把搜索做的更好,讓人們更清晰,更便捷的篩選各種產品和服務,提供更為全面的比價服務,而金融產品包括貸款產品,理財產品,投資產品的比價服務,只是他眾多產品比價的一種,他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搜索能力做到極致,事實上就是做了金融,就是給中國的用戶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務了,幹什麼非得脫離出來,跟阿里一樣幹個小貸或者做個百發,才叫金融?只會意義縮小,空間更小,因為金融在人類生活中的相對需求和供給更小,單獨去做,意義不大。總的來看,底層生態不一樣,決定了各種切入點必然是不同的。脫離自身底層生態基礎,非要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明顯扯淡,而且不靠譜的事情。

從BAT的金融路徑來看,互聯網金融對金融最大的影響,是一大堆具備用戶和流量的互聯網公司立足於自身優勢,給他們的客戶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金融產品或者金融服務和體驗,因此,從表現形式來看,未來的互聯網金融,會出現微型化和瀰散性的特徵,為什麼會是微型化,那是因為單一的互聯網公司介入金融都是立足於自身客戶基礎出發的,是屬於因需而生的概念,所以他解決的都是體系內的需求,所以必然是受限制於自身的基礎性優勢,所以,普遍規模都不會特別大,哪怕龐大如阿里金融,過去一萬多億的交易額的市場,最終信貸規模也差不多就是目前四五十億的信貸餘額,而且壞賬率也很難保持穩定,尚不如一家普通銀行網點的規模,任何事情其實都是一體兩面的,優勢是體系,劣勢必然也是體系,所以微型化是必然的。但是因為大量的互聯網公司都會介入,而且也具備優勢,都能形成一定的市場,所以,瀰散性也是必然的。從而造成總量會很大,對金融業的影響,從格局上來看,也是明顯的,分化和瓦解金融機構的整體份額,是幾乎未來幾年看得到的趨勢。我以前說,美國通過證券化來瓦解銀行業一枝獨大的趨勢,中國可能會通過網絡化來實現。大量的具備金融屬性的非金融業態利用互聯網不斷的擠入金融,讓金融跟非金融的界限日趨模糊,跨界融合越來越明顯,最終的是助推了我國的金融改革的加快來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54

易車CEO李斌:汽車行業的BAT收購觀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05/59224.html

2013年12月11日汽車之家上市,當日收盤較發行價上漲77%,讓行業人士大呼過癮,而後的一個季度中再次上漲約35%,成為中概股中的明星。競爭對手上市大漲,是否會擊潰同業競爭者?至少在汽車行業,這個答案是否定的,自汽車之家上市之後的3個月中,其同業最直接的競爭對手易車漲幅甚至達到了42%這一數字,甚至高於前者。這種情況是如何發生的?i美股分析師李妍談到:“汽車之家媒體優勢更強,在良好的品牌和用戶基礎上,商業化顯得非常自然和高效;易車更重視產業鏈布局,管理層對產業發展方向的把握上富有前瞻性,並能配合產業發展,在商業產品上不斷創新。”從競爭關系上,李妍分析,“首先,汽車之家和易車從事的新車銷售領域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無論是國內外,這個層面的業務很難實現壟斷。其二,兩種不同的產品思路並不阻礙兩家公司的成長。其三,汽車市場足夠大,配合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的進程,兩家公司已經在新車線上營銷領域開了頭兒,未來在汽車後市場、二手車、以及在汽車交易服務上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並且市場規模比新車市場要大很多,在實力相當的情況下,雙方願意選擇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挖掘遠期價值上。”由此可見在競爭層面已經很難形成你死我活的境地,既然市場做夠大,那外部的巨頭是否會侵蝕甚至並購呢?易車董事長兼CEO談到了自己的BAT觀,以下為李斌口述:BAT一直有汽車業務,阿里很早就推出了天貓汽車電商,但這件事對阿里的挑戰很大,無論是以阿里巴巴對於汽車行業的理解,還是包括用阿里思維的電商模式轉移到汽車上來,他們要做的事情還非常多。畢竟汽車消費行為不能被狹義的電商所定義,目前阿里在汽車電商方面不過是兩到三年的時間,目前還沒有找到門道,需要走的路還很遠。騰訊一直有汽車頻道,是屬於媒體業務群組的,包括存在於一些地方站中,是以媒體模式在走,但沒有看到公司層面有一個清晰且整體的汽車戰略。一方面,騰訊內部和各個模塊整合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而另一個方面,在騰訊和360打完後,公司的思維越發開放了,從目前微信的模式,可以看到這條路是可以走的很遠。易車和微信也有一些合作,比如微信通,是公司在易湃(易車的汽車經銷商數字營銷平臺)上推出了一個很重要的產品 ,之後有數千家汽車經銷商接入,通過我們易湃的接口,會形成大號。騰訊在汽車戰略上沒有通盤的去考慮,如果往一個開放的道路上走可能會有很大的空間,百度的話,易車和阿拉丁上有很深的合作,包括移動阿拉丁是獨家合作。百度有流量入口的資源,用戶的來源,易車提供數據支撐,目前來看和百度的合作對雙方都是互贏的,這也符合百度的中間頁的戰略。從BAT的汽車戰略,他們已經認識到汽車是一個比較大的行業,但戰爭的焦點沒有燒到這一塊。其實這也意味著,大家都意識到汽車、房地產、旅遊、招聘這樣大的行業,都是需要的是非常細致的服務,是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的服務,譬如易車除了媒體外,合作了16000多家經銷商,同時提供了基於汽車的報價、數據庫,運營等增值服務。BAT會不會進行汽車的收購?商業理性來講,收購汽車公司是合理的想象,BAT逐漸增強並購也是因為意識到了自己的一些創新上面的短板,而易車對這些投資行為是開放的,但核心是要符合股東的利益,從另外一種角度講事實上汽車類網站對BAT本身沒有那麽大的需求。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wushu | 編輯:wushu | 責編: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155

德叔:百度,真的跌出BAT三巨頭行列了嗎?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60
最近,在與很多朋友都聊天之際,都會聊到這麼一個事情——百度是否真的跌出了BAT三巨頭之列。縱觀這段時間的科技媒體,你會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對此表示肯定,同時,在與德叔聊天的一些業內人士也不乏其者。


百度,它真的跌出了BAT三巨頭了嗎?其實在德叔的眼裡看來,其實非然。

一、百度,緣何「跌出」三巨頭之列?
1、相比於騰訊、阿里的低調
德叔很認同這麼一句話——一個公司其實是創始人內心價值觀的外在表現。用這句話去理解BAT這三家公司,你可以不難理解他們各自的不同。
馬云,外向,喜歡玩文化和權力集中,所以你能看到馬云經常在出席各種場合、阿里獨特(有些人說變態)公司文化、合夥人制度這些表象,同時在投資策略上,阿里的投資更多是圍繞著其阿里的電商生態鏈進行佈局的。

馬化騰,熱衷於產品,追求用戶價值至上,所以你能理解到騰訊的產品范為什麼這麼非常濃烈、產品經理的權利是相比於其它職位的更大,以及騰訊前幾年複製別人的產品時候卻比原來的做得更好、用戶更喜歡用騰訊」複製「的產品。同時,如今的馬化騰慢慢適應了在公共場合的演講,他也不再像以往的那麼拘謹,相反更加從容、淡定了,所以你能看得到最近這幾年,馬化騰會時不時出現在各種大會發表演說。而且,騰訊在這幾年的投資策略上,更多是廣散網、戰略投資形式出現,鮮有控股投資或者全資收購。

而相比於兩馬的李彥宏,他其實是一個推崇技術的人,所以你能看得到百度的技術在公司地位極高。同時,做技術的一般不怎麼對外,相對低調,所以造就了李彥宏在外界的出現頻次較少。而且,百度的投資更多是以控股形式出現的,試想,創始人辛辛苦苦把公司做大,你百度卻要控股,如果不是特殊情況,創始人哪肯,所以百度最終緣斷大眾點評的結果可想而知,百度在投資併購案方面相對於阿里、騰訊就少了,給到外界刺激就相對會少了。

2、PC端的搜索業務被對手吞噬,移動端無絕對門票
百度,其實說白了,就是個廣告公司,通過搜索把廣告主的廣告呈現給用戶,從而獲取收入。前些年的時候,可以說百度一直沒有受到什麼強有力的挑戰,市場份額曾一度達到了76%。直到12年8月的時候,360推出360搜索,市場佔有率一下巔升到10%,百度市值瞬間少了百億。到了13年2月份,360搜索的市場佔有率上升到15.21 %,而百度的卻跌至 61.37%,再到如今的,360搜索的市場佔有率已經變成25.4%,百度的繼續下降到58.76%。

同時,縱觀百度14款用戶量過億的客戶端,如百度貼吧、百度手機輸入法、手機百度客戶端等,沒有一款是移動互聯網的絕對門票,這種前有追兵後有堵截的逼迫感,何其危險呢!

3、不明事理的媒體唱衰
媒體就是媒體,其實很多時候媒體對業務並不熟悉,而且媒體是抓熱點的,哪個料猛就狠曝哪個。比如上段時間的文章出軌,如果主角不是文章,而上個平凡的群眾,哪個媒體會鳥他呢,新浪微博會大力推他嗎?這個你不能過份地怪責媒體,這就不多說了。

我們回到百度這點上,百度作為三巨頭之一,市值幾百億,稍微轉個側都有很多媒體爭相報導,況且是百度跌出三巨頭這一猛料,足以吸引用戶眼球,對於一些不明事理的媒體來說,這夠他們喝一壺了,而且說不定能拿到些其它的好處,還不用負法律風險,這何樂而不為呢?

二、百度,真的跌出三巨頭之列了嗎?
1、搜索領域,他還是領導者
雖說百度的命根業務被360掐著了,市場佔有率跌至58.76%。但是,無何否認的一點是,百度他依然是搜索領域的領導者。從市場規律來看,領導者的市場份額的上限是50%,第二名的市場份額在20~30%之間,百度還是當之無愧的領導者,它還是能利用它的領導者地位以及多年來的搜索技術積累來對抗第二名的挑戰,捍衛自己的地位,搜索的大蛋糕自己還是能分得最大的那一份。

而從商戰的角度來看百度與360之間的爭鬥,作為市場第二名的360必須要通過尋找百度的弱點,挑戰對百度領導者的挑戰,侵佔百度的市場份額,這個在商場戰爭中再正常不過了,百度無需過度恐慌,正常地對待或者不理會不就什麼都沒有了嘛,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

2、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況且它還沒死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百度市值500多億美金,在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中,除了騰訊和阿里市值之外,還沒有其它的公司比它高的,同時德叔認為騰訊的市值是被資本市場和媒體對微信的價值的鼓吹而出現了偏高,縮水是肯定的。相反,如今百度的500億美金市值卻是在眾多媒體唱衰的情況得出的,百度的價值還沒有完完全全被資本市場所看到,它被低估了,它的市場估值破千億美金的時候遲早會來臨。

百度,還是三巨頭之一,只是它現在有點瘦了,不過還好,它還沒死,它還會肥起來的。

3、合縱連橫式矩陣門票
如果從用戶使用時長、使用頻率、使用人數這三個坐標來看,騰訊毫無疑問的擁有了微信這張門票,而相反,百度雖然擁有了眾多的移動端產品,卻沒有一款符合這一標準。那麼,百度是不是真的沒有移動互聯網的門票呢?其實非也!

從單個產品來看,百度確實沒有。但如果從多個產品組成的矩陣來看,其實百度是擁有一張矩陣門票的。早在今年1月11日李彥宏參加」極客公園創新大會」時就披露了一個消息——百度的14款移動產品的用戶量已經實現破億。我們來捋一捋百度究竟有哪些破億的移動端產品,並將與其它移動產品組合搭配成新棋子:91助手+百度手機助手+安卓市場,組成應用分發棋子;百度手機輸入法+手機百度客戶端+91桌面+百度手機瀏覽器,組成工具類棋子;百度地圖+百度視頻+PPS+愛奇藝,組成服務類棋子;而百度云+百度安全衛士,組成底層中軍棋子。用一張圖來表明這一整套的棋子組成矩陣:


倘若將這些產品組合成這四顆棋子,並將各棋子各處深度聯通,相互之間支撐配合,組成的這張矩陣門票威力還是相當強大的。

4、智能硬件領先於其它兩大巨頭
從上一年以現在,智能硬件的發展趨勢越來越迅猛。各大軟硬件廠商都開始了自己在智能硬件方面的佈局,谷歌眼鏡、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智能稱、智能wifi,各路產品如浴春風般出現。德叔深信不疑地認為智能硬件將會在我們未來生活中承擔重要的角色。

而在這一方面,騰訊和阿里推出的產品卻有點乏陳可善,而百度,相繼推出了小度Wifi、小度路由、小度耳目、百度影棒這些不俗產品。同時,在4月1日愚人節時候,百度通過愚人的方式來暗示了自己將會推出百度「筷搜」,這款產品也相當驚豔,讓不少人甚為吃驚。相比於其它兩大巨頭,百度在智能硬件方面著實地領先不只一個身位。

德叔認為,以後的百度將會演變成以硬件為依託、軟件支撐服務的性質公司,而非如今的純搜索性質。

三、百度該怎麼做?
1、狼性文化不適合百度
在12年的8月份,百度被360一舉攻陷了10%的搜索市場份額。進而在11月的時候,李彥宏在內部中提出了百度將推行狼性文化。其實一直以為,德叔都認為百度並不適合狼性文化。如前文所說的那句話,一個公司其實是創始人內心價值觀的外在表現,李彥宏本是外國留學歸來、給人一種彬彬有禮的感覺,如果將狼性文化強加在百度身上,總有種張冠李戴、適得其反的感覺。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讓張飛這種脾氣暴躁的大老粗變成知書識禮的文化人,你覺得有可能嗎?非常難!這個並不符合張飛的天性。

相反,德叔認為溫文爾雅的大儒文化更適合百度,更適合李彥宏。大家可能會以為,大儒文化這麼柔弱,如今的商場競爭這麼激烈,這不是找死嗎?其實,德叔可以告訴你,大儒文化之中也是有其狠辣的一面的。

2、應用分發升級為內容分發
在13年7月份的時候,百度花了19億美金的天價收購了91無線,百度一舉超越了360手機助手成為了應用分發的NO.1(其實這一點德叔不是很贊同的,具體的你可以詢問些CP就可以知道的)。其實在應用分發這點上,我們回到原點來思考這個問題:用戶為什麼要下載應用呢?其無非是兩點需求:
一是下載用戶想要的應用,二是更快更好更方便是下載自己需要的應用。那麼,從這兩點需求出發,我們就可以知道:

一、我們可以通過技術的方式來判斷出用戶此刻想要的是什麼應用、他喜歡什麼應用以及什麼應用適合他,所以在這點上,我覺得應用分發的商店可以好好地借鑑下淘寶在13年雙11時候的推出的「千人千面」,在商店的首頁以及搜索頁面給到用戶看到適合自己的那一面應用推薦,而非如今的統一的推薦頁面;
二、怎樣更快更好更方便地下載他需要的應用,比如年前360推出的免流量下載應用、下載完成後自動安裝等等。

其實在這一點上,除了上面德叔針對應用分發的建議之外,德叔更是想闡述的是:將應用分發的定位上升為內容分發上。因為我們在下載東西的時候,我們不單只是下載應用,應用只是內容的其中一種,它還包括視頻、小說、圖片、壁紙、音樂、機票等等。而豌豆莢走的就是內容分發這一條路,其並沒有把自己限死在應用分發這一點上。

所以德叔建議百度應該將其應用分發工具的地位提升到內容分發這一點。

3、整合移動端產品,推出矩陣門票
如上方所說的那樣,其實百度內部是隱含著一張移動互聯網門票的,只是沒有被人所發現而已。百度需要做的就是將其各大移動互聯網產品進行深度整合,相互整合支撐,並且對各個棋子進行補充加強,比如應用分發棋子上升為內容分發棋子,工具類棋子中的輸入法以及91桌面、手機瀏覽器,這幾個棋子是需要大力去擴充的,比如百度手機輸入法內置成各大應用的默認輸入法,91桌面佔領用戶的手機桌面,手機瀏覽器加強自己的引擎能力;服務類棋子中需要加強地圖、視頻、線下商舖這三環;而中軍棋子中的百度云是作為協調其它三個棋子的關鍵角色,百度安全衛士防衛這一個矩陣門票的角色而存在的。

4、精簡公司結構
其實在公司用人方面,德叔一直堅持減員增效原則,寧願花兩到三倍的價格來招一個作戰能力出色的將軍也勿招兩個能力一般人。我們來看下目前的百度,人員太多、架構擁窘、層級繁多、能力不強者眾多,因此造成百度效率低下,人員積極性不夠等現象。同時因為技術地位過高,造成技術非常難協調的情況時常發生,再加上層級多了以後,利益之爭在所難免。

雖然這在大公司也屬於正常現象,但這樣下去公司難免會走下坡,所以百度必須要在公司人員及結構上實施精簡增效。

5、智能硬件大力投入
智能硬件在未來承擔的作用德叔在這裡就不用多說了,德叔認為,百度在硬件方面如果取得了成功,將會直接將百度的市場估值推向千億美金,而且百度也將從搜索公司演變成以硬件為依託、軟件支撐服務的公司。只是建議百度可以多點往能提供用戶實實在在價值的智能硬件產品,而非像現在的一些智能手錶、智能手環之類只酷炫而非實用的產品,智能家居、老人產品這些點也是非常不錯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119

BAT文娛產業佈局大起底!

http://www.iheima.com/thread-4620-1-1.html
「互聯網經濟將從流量經濟向粉絲經濟轉化。」在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合稱BAT),記者不斷聽到了同樣的喊話。

在如何做虛擬內容上,三家秉賦不同,痛點不同,打法各異,但認識空前一致:誰能抓住粉絲,掏出他們兜裡的錢,誰就能贏得未來。從中外明星、經紀公司、版權商到明星編輯團隊、遊戲開發商,都成了BAT爭奪的標的。

繼騰訊被曝將入股「都教授」(指大熱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主角扮演者金秀賢)的經紀公司後,百度5月8日宣佈與韓國「造星夢工廠」SM娛樂達成戰略合作。

文化娛樂領域已成BAT新戰場。在手機遊戲(下稱手游)、視頻、網絡文學(下稱網文)等垂直業務線,三家均已短兵相接。各種挖角跳槽不斷,每一個大佬級人物的離職都引發業界競猜,以至於有公司老總向財新記者抱怨:「獵頭最火,競業很難。」

在戰略佈局上,各家斥重金收購,細分市場領軍企業和團隊往往多方接觸,花落誰家,不到最後一刻答案都不揭曉。在業務層面,價格戰率先在手游打響。

表面上打得熱鬧,底下邏輯和遭遇的問題各有不同。

阿里巴巴2013年9月才成立數字娛樂事業群,文化娛樂板塊是從頭做起。翻到2014年,推出手游平台,收購文化中國(01060.HK),再聯手優酷土豆,手法看似散亂無章,卻步步掐緊文化娛樂板塊電影、電視、視頻、移動等多個端口,接通電商的意圖明顯。特別是推出娛樂寶的舉措,看似莽撞,背後是阿里巴巴企圖借此像當年網羅天下商人一樣,通過融資來集納各方內容製作公司和各類粉絲。

騰訊互動娛樂部門成立兩年,遊戲業務一家獨大,近來投資網文,賠錢做動漫平台,成立影視資金,都是為了打通基於明星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版權)的上下游衍生業務。騰訊手握微信這個連接用戶和服務的大殺器,在業務佈局和發展上最為從容,一切以不傷害用戶體驗為前提,也因此,各垂直業務條線的主要任務是如何搞掂微信開發團隊。

百度前期收購愛奇藝、PPS、91無線後,已初具移動端的入口,現在各項業務進入最困難的運營整合期。視頻繼搜索後成為流量大戶,但自身的商業模式和內部管理仍未穩定。百度手握大量版權,正佈局硬件、APP等多個渠道,落地變現是當務之急。

從流量經濟到粉絲經濟

「難道連馬云都要來抱小四(郭敬明)的大腿嗎?」

當資本市場和投資人關注各家的收購交易,BAT的用戶們卻正為互聯網公司請來的各路明星埋單。

「難道連馬云都要來抱小四(郭敬明)的大腿嗎?」《小時代》的宣傳人員在得知阿里推出「娛樂寶」投資《小時代》系列電影時,如此回應財新記者。

3月26日,阿里巴巴一款名為「娛樂寶」的產品上線,稱網民出資100元即可投資熱門影視劇作品,預期年化收益7%。娛樂寶投資首批選取項目分別為:郭敬明導演、楊冪等人主演的電影《小時代3》《小時代4》;馮紹峰、竇驍等人主演,暢銷小說改編的電影《狼圖騰》;孫周導演,王寶強、小瀋陽共同主演的3D奇幻喜劇《非法操作》;范冰冰參與的社交遊戲《魔范學院》。阿里稱,投資人有機會享受劇組探班、明星見面會等娛樂權益。

產品上線,金融投資界一片嘩然,紛紛指出「娛樂寶」實際是保險理財產品,通過投資連結險繞道信託投資電影,但本質和「眾籌」無異。此時正是央行剛剛下令暫停二維碼支付,並準備大力整頓互聯網金融之際。阿里巴巴在敏感時刻又打了一記監管擦邊球,是否飛蛾撲火?

面對質疑,阿里巴巴內部人士輕描淡寫,稱「娛樂寶」就是一個娛樂營銷項目,目的是為了吸引粉絲來為偶像埋單。「娛樂時代,粉絲為王,別太認真。」他說。

雖然媒體和金融界一再提醒「娛樂寶」的風險,爭議卻飛快地淹沒在粉絲的狂歡中。娛樂寶3月26日開始預售,27日晚間預定人數已超過40萬。3月31日,「娛樂寶」正式發售,3日內78.5萬份「娛樂寶」全部售罄。

「娛樂寶」效應不僅體現在粉絲群,也震動了電影界。影視圈為此召開多個專題座談會,討論「娛樂寶」模式。其中一位參加座談會的電影製作公司副總經理告訴財新記者,國內電影製作成本近年來急劇攀升,很大程度是因為明星要價高,成本翻番。製作發行方為了確保票房,只能退讓。「娛樂寶」產品對於電影製作公司有兩大好處:一是粉絲們為了明星自掏腰包投電影,既分擔了成本,也保證了票房,「粉絲投資了一定會來看」。另外,通過粉絲購買「娛樂寶」的熱情程度,也可以對製作內容做前期預判。

阿里巴巴從來不滿足於只賣實物。「娛樂寶」在手機淘寶推出,78.5萬份「娛樂寶」帶來的是新的消費群體和強大的移動端流量,而此後電影票和其他內容衍生品的售賣,又將再次給手機淘寶引流。

「娛樂寶」餘波未平,騰訊要投「都教授」公司的新聞又在網上熱炒。都教授是熱播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的角色,飾演者金秀賢屬韓國知名經紀公司Keyeast旗下藝人。《來自星星的你》在中國多家視頻網站播出後,金秀賢紅遍全國。在北上廣的粉絲見面會一票難求,票價一度炒至2萬元。

財新記者從接近交易人士處確認了騰訊投資Keyeast的消息,騰訊將入股20%。文化產業投資界人士孫一向財新記者分析,騰訊收購keyeast可以通過控制藝人、優先投資旗下藝人參演的影視作品,進而間接控制版權,並打造自制劇。

「都教授」能否成為「中國演員」尚未定局,百度已率先宣佈,通過與韓國SM公司的戰略合作,獲得SM旗下藝人正版數字音樂、MV、演出視頻等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全面授權,同時和SM共同運營旗下藝人的官方貼吧。

SM公司是韓國第一造星工廠,其各個時期推出的藝人覆蓋目前國內從「80後」到「00後」的粉絲群體。其藝人和組合包括Boa、安七炫、Super Junior、東方神起、少女時代、EXO等,在中國亦有眾多粉絲群。

戰略合作讓百度旗下視頻網站愛奇藝拿到韓國近期最紅綜藝節目的網絡版權,5月將上線韓國專屬品牌。另外,合作還包括SM為中國市場量身定製新視頻節目。

百度簽約現場一片歡騰。百度總裁李彥宏甚至給韓國男子團體EXO-M頒發了一個「百度音樂推廣先鋒」獎。EXO-m據稱是目前中韓兩地最受歡迎的男子偶像團體,在百度貼吧有3400萬活躍用戶。

BAT不約而同「傍上」明星並非偶然,「互聯網經濟將從流量經濟向粉絲經濟轉化」已成業界共識。BAT各級管理層,在不同場合都在宣講粉絲對於目前互聯網的意義。其基本判斷是,互聯網的新增用戶速度將持續減緩,這意味著各項互聯網業務的增長將不再僅僅依靠新增用戶數,而要依靠老用戶的重複購買。文化娛樂領域是能帶來用戶黏性的戰場,而這其中能夠帶來高黏性、重複購買的資源就是明星。

手游:價格戰從分成開始

遊戲平台的競爭呈現互聯網巨頭和中小創業公司混戰的局面。國內移動遊戲的蛋糕號稱有500億元,目前遊戲平台的競爭呈現互聯網巨頭和中小創業公司混戰的局面。

馬云曾經向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保證「一分錢不投遊戲」,現在也食言了。

BAT各家手裡都有牌。

今年1月8日,阿里巴巴宣佈進軍手游業務。阿里巴巴數字娛樂群成立半年,首次現身中國移動遊戲產業高峰會(MGAS)就推出阿里巴巴移動遊戲平台。和遊戲一起亮相的還有阿里巴巴數字娛樂群總裁劉春寧。看到劉春寧出現,有媒體記者一時竟以為走錯了會場。劉春寧系騰訊原副總裁,負責騰訊數字娛樂業務,主管視頻,2013年7月1日離職,離職時稱將自主創業,兩個月後即跳槽阿里巴巴。

劉春寧沒有對老東家手下留情,在發佈會現場便表示,阿里巴巴要打破騰訊在移動遊戲上的壟斷地位,切入點是收入分成。

阿里巴巴給合作者開出了更優惠的條件:對於單機版遊戲合作者,第一年阿里巴巴將完全免費為其提供服務,聯合運營的遊戲則採用8:2的分成模式,其中阿里拿2,遊戲開發者拿7,剩下1成用於公益。

阿里巴巴新聞發言人王帥更是在會上點名批評騰訊壟斷:「我們對遊戲市場壟斷、山寨的現狀表示遺憾,對騰訊遊戲一家獨大,對遊戲生態的破壞很不滿。如果遊戲產業繼續保持1:9的分成比例(平台運營方拿走90%的收入,遊戲運營商分10%),遊戲產業的畸形就不會改變。」

王帥還特別提到騰訊移動遊戲最令人矚目的分發渠道微信,稱1:9的分成造成的產業畸形生態在微信裡會繼續。「我們必須為遊戲爭取一個健康生態環境。」他說。

面對阿里巴巴的挑戰,騰訊緊急接招。1月17日,騰訊召開開放者大會,首次向外界披露騰訊手游平台的分成政策。騰訊遊戲副總裁王波稱,對於接入運營(渠道不參與運營)的開發者和平台7:3分成,聯合運營的6:4分成。

騰訊內部人士介紹說,騰訊手游平台的分成政策並非固定,比如分發給微信這個強勢平台的遊戲,往往是微信拿大頭,但絕不至於微信拿9,開發者拿1。具體分成因遊戲而異。

阿里巴巴手游上線半年,還未能擠入手游平台的第一梯隊。阿里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劉春寧近期頻繁前往日本和韓國,目的是希望引入更多國外成熟遊戲。

騰訊的手游平台2013年5月上線,整合了微信、手機QQ、手機QQ遊戲大廳、手機QQ空間、應用寶等多個平台遊戲資源,成立之初已奠定業界第一地位,平台上有超過800個開發商和1600多款遊戲。到今年3月,騰訊遊戲商務部副總經理朴彥麗稱,騰訊在遊戲端已有30個日均活躍用戶數超過千萬的分發渠道,其中最大的當屬3.55億活躍用戶的微信和5億活躍用戶的手機QQ。

但和PC端騰訊一家獨大不同,手游平台也有豌豆莢等中小創業型公司露頭,互聯網巨頭中的百度、360也處第一陣營。騰訊遊戲仍在快馬加鞭,試圖拉開差距。3月,騰訊5億美元購買CJ E&M旗下遊戲公司CJ Game 28%股份,並引入後者幾款所謂「國民手游」。4月,負責騰訊互動娛樂事業群戰略、市場、渠道等業務的騰訊副總裁程武透露,2014年騰訊新增的簽約代理遊戲和自研遊戲項目中,手游佔80%份額。

百度則通過收購擴大了自己的手游平台,2013年收購91無線後,終於在移動端拿到了一個有份量的分發入口。今年4月,百度召開移動遊戲大會,正式宣佈整合多酷和91遊戲平台,推出百度手游平台。

百度副總裁王湛總結百度移動平台的模式是,搜索引擎+應用分發+媒體社區的多核發行。百度體系內部的分發渠道有百度手機助手、91手機助手、應用商店;百度阿拉丁、視頻、移動搜索、愛奇藝&PPS則作為搜索向手游平台引流,百度貼吧、遊戲社區作為媒體社區做用戶培養。

按百度的計劃,該模式可以覆蓋「從小白到重度用戶」。百度副總裁張東晨在會上稱,平台日均分發已經破億,還特別提到對平台分成比例:月流水50萬元以下的產品採取3:7分成,對於月流水50萬元以上的產品則採取5:5分成方式。

對於BAT的手游之爭,艾瑞諮詢手游分析師曹笛認為,目前,騰訊兼具遊戲開發和渠道分發能力,移動端微信和手Q的社交屬性適合遊戲分發業務,排名第一但還沒達到PC端那樣的強勢;百度整合方向正確,思路仍是搜索分發;阿里巴巴手游的分發平台手機淘寶雖然用戶量大,但用戶使用淘寶的習慣是購物,而非虛擬內容,效果有待觀察。

網文:攪得了局撬不動微信

吳文輝告訴記者,創世中文網接入微信涉及多個技術層面,目前尚未確定接入形式,「是以電商,還是公眾號接入尚在討論中,我當然希望全部上」

BAT都想要吳文輝,但網絡文學領域的「第一團隊」最終選擇了騰訊。

在業界看來,這並不意外:騰訊擁有為虛擬內容付費習慣的用戶群,擁有虛擬支付體系Q幣,以及最重要的移動端兩大入口:手機QQ和微信。

4月16日吳文輝高調亮相騰訊互娛大會,是一個充滿儀式感的節點。過去,騰訊遊戲單打獨鬥多年,每次騰訊互娛開會都要請些文娛大腕,作曲家譚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家蘇童、漫畫家蔡志忠、編劇海岩、導演陸川等曾先後到場。今年,吳文輝成了最大的業界大腕。

儀式過後,吳文輝在新東家要做的遠不止增加一塊盈利業務這麼簡單。外來團隊必須設法打動微信掌門人張小龍,撬開微信大門。

在網文領域,吳文輝稱得上第一名人。他曾是盛大文學總經理,國內最賺錢的網絡文學網站起點中文的創始人。按業界的說法,正是吳文輝團隊將網文從小眾愛好變成了能賺錢的市場。2013年,網文市場規模已達到46億元,半壁江山歸屬吳文輝的老東家盛大文學。

2013年3月,起點團隊的多年不滿爆發,根本原因是盛大集團總裁陳天橋對網文在移動端的發展和利益分配與團隊設想相左。起點管理層集體出走,吳文輝上下斡旋不成,最終離職。

BAT對網文領域早有想法,無奈該細分市場需要經驗豐富的編輯,吳文輝團隊的離職成為網絡文學變局的起點。起點團隊成員楊晨告訴財新記者,團隊當時離開後,先後接觸過包括阿里巴巴、百度在內的多家互聯網公司,最終選定與騰訊合作。

2013年5月30日,出走團隊和騰訊聯手推出的創世中文網上線,號稱每日更新數量、大神級作者等多個指標方面僅次於起點中文網,居行業第二位。當時為阻擊騰訊,盛大文學在創世上線前夕舉報其法人代表羅立在盛大期間曾倒賣版權,羅立隨即被捕。包括原起點編輯在內的多位接近羅立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羅立不過是掛名,創世掌舵人實為吳文輝。但吳文輝離開盛大時,簽署了為期一年的競業協議。

一年競業剛滿,吳文輝走到台前,擔任騰訊文學總經理。對於騰訊文學獨立成為騰訊控股子公司的安排,騰訊副總裁程武回應財新記者稱,這是為了給予團隊足夠的獨立性,同時也有股權激勵的考慮,但具體數額不對外公佈。

2013年時,創世中文總編輯楊晨曾對網文接入微信頗有信心:「現在業務剛起步,接入微信是下一步,但也是遲早的事。」

這一年裡,微信商業化大勢所趨,先後接入內部的移動遊戲、外部的大眾點評等各項業務,接下來京東也獲得一級入口,和朋友圈並列,支付也已經開放給部分公眾號。

但網文業務接入仍杳無音信。吳文輝告訴財新記者,接入涉及多個技術層面,目前尚未確定接入形式,「是以電商,還是公眾號接入尚在討論中,我當然希望全部上」。

不過一位原起點編輯向財新記者分析:「張小龍不是一個容易談的人,騰訊內部資源接入也要爭,吳文輝做的子公司資源更少。」
微信團隊的確強勢,負責人張小龍關注用戶體驗勝過關注商業利益早已不是秘密。5月6日,微信成為騰訊第七個事業群。關於其地位,騰訊內部認可的說法是,騰訊遊戲是右手,那麼微信就是左手。

張小龍這隻手卻不會輕易向新業務打開。在微信升級為事業群的內部郵件中,張小龍首先提價值觀,稱即使捨棄短期利益也要維護用戶價值。如此氛圍之下,文學新業務接入困難就不難理解。前述原起點編輯分析,網文的受眾可能和手機QQ的使用者重合度更高,但微信不同,哪些內容接入微信,怎麼接入都要談,「給一個頁面入口的可能性不大,但公眾號運營有很多限制」。

丟了吳文輝,百度則將目光轉向了業界另一大網文站點——縱橫中文網。2013年10月,百度和完美世界宣佈1.91億元收購縱橫中文網。縱橫中文網成立之後兩年內,通過從起點挖編輯和大神級作者等手段,迅速成長為業界第二。

百度目前已經有多酷閱讀、91熊貓看書兩塊網文業務,數字出版領域有百度文學,投資縱橫中文後網文版圖再擴張。目前縱橫中文網仍獨立運行,百度稱未來將保持。

視頻:虧本搶時長

變現能力有限,BAT看上視頻什麼?

視頻領域和網文的爭奪異曲同工。優酷土豆選二老闆的消息傳了幾個月,4月28日終於揭盅,外界都替優酷土豆董事長古永鏘長舒一口氣:選了阿里,終於不用再糾結了。

阿里和云鋒基金以12.2億美元收購優酷土豆7.21億A股普通股(每18股優酷土豆A類普通股相當於1股ADS),累計獲得優酷土豆18.5%股權,其中阿里持股比例為16.5%,云鋒基金持股比例為2%。古永鏘仍然穩穩掌控公司。

今年3月,古永鏘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已明確提出「等待有緣人」,並稱和投資人相互之間在用戶、內容、資金、業務等要素上做交換,嫁接以後的轉換能力能大大提高。業界盛傳:古永鏘和騰訊、阿里兩家都在談。怎麼結盟都有理:電商和遊戲,都是視頻流量變現的方式,選阿里能快速變現,選騰訊有更大發展空間。

古永鏘最終選擇了阿里,他給出了三個原因。一個是自身發展加速的需要,多屏戰略跟內容佈局的發展都需加速,即需要投資人的資金。此外是業務方面的互補性支持,言下之意,阿里的電子商務是視頻這個強勢流量端口變現的渠道。第三則是多屏方面的雙贏合作,優酷看上了阿里在移動端的支付寶、淘寶和UC瀏覽器,以及客廳電視端的入口。

至於放棄與騰訊結盟,古永鏘並未挑明原因。優酷土豆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分析:「阿里比騰訊急,優酷土豆想跟著跑快一點。」

整個視頻行業都在找靠山,百度先後將愛奇藝、PPS收入囊中,騰訊視頻也和搜狐視頻傳緋聞。

愛奇藝創始人龔宇一早選擇投奔百度。2013年開始,愛奇藝也進入快車道,5月以3.7億美元收購PPS,歷經約五個月整合打通後台。同年底,百度空降財務部王曉東擔任愛奇藝CFO,外界盛傳旨在上市。到今年4月,龔宇向媒體放話,愛奇藝IPO的估值要超過優酷土豆上市時的38億美元市值。

然而,愛奇藝的競爭對手們不這麼看。多位視頻網站中層人員告訴財新記者,愛奇藝賬目混亂,內部分成機制不明,以至出現腐敗。「百度正在查。」一家大型視頻網站中層告訴財新記者。

BAT中只有騰訊完全獨立發展視頻,總經理劉春寧跳槽去阿里巴巴之後,騰訊視頻一直沒有大動作。3月,有消息稱騰訊將以3億美元投資優酷土豆,以至於外界猜測騰訊會像入股京東時處理電商業務一樣,將騰訊視頻扔包袱。此後騰訊總裁劉熾平在內部戰略會議上否認。

各家爭搶視頻,但網絡視頻本身的商業模式還未穩定。優酷土豆發展數年,到2013年四季度剛剛掙扎過盈利線,其財報顯示2013年公司收入30億元,全年仍然虧損5.8億元,相較2012年虧損4.2億元,虧損並未收窄。雖然優酷土豆稱在電商和遊戲領域取得增長,其90%的收入仍然來自廣告業務。為了提高盈利能力,各家今年都開始押寶低成本的自制劇。

變現能力有限,BAT看上視頻什麼?古永鏘告訴財新記者,相比其他虛擬內容,視頻佔住用戶的時間長,黏性高,因此成為重要的流量入口。至於流量變現,則只能對接互聯網公司的電商、遊戲等盈利業務。

有內容的、有平台的、從零起步的

BAT娛樂閉環之爭,大幕剛剛拉開

在文化娛樂領域,百度是老玩家,但真正將業務整合發展,是在2013年6月百度業務架構調整之時。新成立的用戶消費業務群組得以與搜索業務群組並駕齊驅,由百度副總裁王湛負責,內部業務包括百度貼吧、Hao123等。

如果單看數據,百度在文化娛樂領域的版權內容和用戶都非常驚人。百度政策研究部主任、版權管理中心負責人蘇靜在「百度版權開放日」上披露,百度在正版內容購買方面的投入已超40億元,2014年第一季度,百度版權內容的相關點擊次數已超千億次,全年可能在5000億次以上。

王湛在4月的移動遊戲會議上總結稱,百度貼吧用戶註冊數近10億,貼吧總量超過800萬個,百度視頻每天有超過1億人次的用戶訪問,百度視頻APP累計激活用戶數量超過2億。

百度在給財新記者的書面答覆中稱:百度文庫文檔數量已經突破1億,數字出版領域的百度閱讀和378家版權機構達成合作。百度曾因盜版問題遭韓寒等作家起訴、網友嘲笑,甚至引發資本市場關注,可謂吃盡苦頭。近年在內容儲備方面下足功夫,打擊盜版,甚至拿到了韓寒新書的電子版首發權。

然而,和PC端的搜索相比,百度在移動端口和客廳都沒有真正的超級入口,這也正是百度著急整合91無線的原因。現在,「百度91應用平台」據稱已有6億用戶、日均1億的分發量和41.2%的市場份額,覆蓋iOS、安卓雙平台和PC、Phone、Pad。在客廳端,百度則選擇了硬件路徑,接連推出路由器、影棒等產品,和樂視、小米等商家展開競爭,但產品營銷力度和效果顯然還遜色一籌。

在虛擬消費領域,百度可以說空有一身武藝,卻缺少一個有影響力的大舞台。騰訊恰恰相反,舞台夠大夠現成,但內容能力短時間內還未補齊。

4月16日宣佈成立騰訊文學子公司後,一如既往,騰訊請來作家站台,這次是蘇童。未曾想蘇童上台即對中國數字版權現狀冷嘲熱諷,還稱:「騰訊轉載了我的作品,但從來沒有付給我版權費。」安靜的會場頓時竊笑私語不斷。

騰訊佈局文娛,看重的是版權價值。然而,板塊中的文學和漫畫在中國都是盜版重災區。2012年,騰訊副總裁程武在動漫峰會時首次提出「泛娛樂」概念,稱要圍繞明星版權打造上下游產業鏈。彼時的泛娛樂其實僅僅針對旗下一款兒童遊戲《洛克王國》,騰訊圍繞遊戲形象開發了周邊產品,先後投資拍攝了三部系列電影,目前還將上馬舞台劇。

2012年3月,騰訊上線動漫原創平台,引進韓國日本的動漫作品,並開始培育本土原創作者。按照程武的解釋,網絡文學、動漫、遊戲和影視在圍繞版權衍生的「泛娛樂」鏈條裡分處上下游。文學是投入少、產生版權多的鏈條上游,相對下游的遊戲能夠做到粉絲長時間聚集;而影視則因為投入大,處於最下游。

處於上游的文學和動漫平台,其明星版權主要來自兩大途徑,一是成名作家漫畫家,二是平台培育的漫畫家或者網文「大神」。
對於知名作者,騰訊強調其開放態度。「莫言老師,蘇童老師的作品,我們有的有電子版權,衍生權他可以自己去做,也可以獨家代理給騰訊,我們在自己的平台裡幫他們籌劃。」程武說。

對於原創作者,騰訊給出多項「保護政策」,比如網文領域和作者簽約時,除了傳統的分成或買斷模式外,會有更多靈活變通。採用分成模式的作者,在創作低潮期可以改為買斷模式,保證其收入,創作恢復後再簽分成。對「大神」作者,則提出保底價格,以避免其為了增加收入,匆匆結束不好賣的作品,從而影響讀者對作者的評價。

「保護政策」意味著騰訊在平台初期投入會很大,動漫平台孵化兩年一直未能盈利,僅有《屍兄》一個明星版權有產業鏈衍生價值。
文化娛樂領域的版權衍生生意並不新鮮,國外迪士尼公司早已實踐多年,盛大遊戲、完美世界也曾努力效仿,但衍生業務迄今未獲盈利,完美世界已經賣掉了影視製作公司。互動娛樂部門內部人員告訴財新記者,未來騰訊為了降低風險,對於影視版權改編將更多倚仗外部公司。

實際上,2013年騰訊文學品牌上線時,騰訊已經聯合幾家公司成立影視基金池。前述原起點編輯稱:「這幾年最熱賣的影視作品,比如《步步驚心》等都是網文改編。騰訊如果做影視,網文作者給騰訊帶來的價值遠大於騰訊給『大神』的錢。」

相比之下,既沒內容也沒平台的阿里巴巴最著急。自從2013年9月成立數字娛樂事業群組,從騰訊挖來的劉春寧在業界頗多版權和人脈資源。手游、娛樂寶只是產品層級,更大的動作是收購,3月宣佈控股文化中國,4月曲線投資華數傳媒,4月未過又搶下優酷土豆。三筆投資金額分別為62.44億港元,65.37億元人民幣以及12.2億美元。

阿里巴巴獲得文化中國60%的公告一出,各方開始分析馬云用意。文化中國董事局主席董平從1996年創辦北京華億影視,是中國第一批正式進入電影投資領域的民營企業。外界認為,董平還是《京華時報》幕後老闆,文化中國同時具有廣電牌照和手機電視牌照,可以快速補齊阿里巴巴的文化娛樂業務線。

不過財新記者調查得知,2013年,文化中國已經賣掉《京華時報》多數股權,僅保留15%;甘肅衛星電視業務也因為國家打擊醫療廣告影響收入而收縮了業務;和人民網合作的手機電視業務人民視訊則於2013年底全部賣出。因此,阿里巴巴拿到的不是牌照,只有電影內容製作。文化中國引資意願放出市場後,引來阿里巴巴、騰訊、360等企業。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文化中國與阿里巴巴從談判到公告僅一個月時間,阿里的決策非常果斷,所以很快最後拍板。」

知情人士透露,該交易將於6月初完成,作為阿里巴巴在文化領域惟一控股企業,目前持股60%,阿里在文化中國的持股還有望加大。未來阿里在文化方面的佈局,將以文化中國為依託,將現有資源全部放入這家上市公司中,公司未來或更名為「阿里巴巴影業集團」。
未來阿里巴巴將利用文化中國的製片能力,在淘寶、天貓上推出淘寶影視、天貓影視頻道。與目前其他視頻網站的免費視頻不同,阿里巴巴更看好付費視頻業務,準備嘗試通過有票房號召力的導演、演員帶動網友付費:文化中國已經有陳可辛、周星馳等導演的優先投資權,近期將再簽約一批包括王家衛在內的知名導演。以後他們拍出的大片,也會有新收入模式,不再僅指望影院票房,淘寶上的付費收入更值得期待。

阿里投資華數傳媒和優酷土豆的邏輯則很容易理解,前者擁有廣播電視牌照,內容製作和版權,而優酷土豆則是強流量端口,兩者都是阿里佈局多屏、接通電商閉環的入口。文化中國也將為天貓、淘寶量身打造自制劇,並與優土、華數等合作,在多個平台上播出。

阿里已經推出過「娛樂寶」,一頭連著內容製作,一頭綁定粉絲。在阿里巴巴的版圖裡,未來的阿里巴巴決不僅僅是一家賣實物的電商,也包括遊戲、文化、娛樂在內的各種虛擬文化消費。

BAT娛樂閉環之爭,大幕剛剛拉開。

來源財新    記者 屈運栩 劉冉(覃敏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25

李彥宏:BAT不會做,但潛力巨大的行業有哪些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06
一年一度的百度聯盟峰會上,百度董事局主席李彥宏都會暢談一番自己對互聯網未來趨勢的思考。去年,他演講的主題是互聯網正在加速衝擊傳統產業,在5月29日上午舉辦的2014百度聯盟峰會上,李彥宏稱,本以為是未來三到五年發生的事情,沒想到講了不到一年,就被很多人接受。李彥宏還明確告訴大家,BAT不會做,但未來幾年潛力巨大的兩個方向:1、互聯網思維改造企業軟件大有可為,幫餐館、歌廳、航空公司提升效率;2、智能手環、眼鏡暫無大用,智能硬件要不改變用戶習慣而能獲取對用戶有用的數據,如牙刷能檢測唾液。但難點不在硬件,而在找準何為真正有價值的數據。


李彥宏還現場舉了個企鵝的例子。「不是騰訊的企鵝,是真的企鵝。」他說,在百度百科的「企鵝」詞條下面,不僅有文字,圖片,還有北京動物園企鵝館的實時視頻。「這就是傳統企業擁抱互聯網的進步。」李彥宏說,這種方式對於互聯網從業者來說輕而易舉,幫助更多的客戶,更多的人產生對動物的興趣。

今年,李彥宏對互聯網未來3~5年的思考又有哪些?他正式開講之前,又調皮了一下,稱「我其實天天都在思考百度要做什麼,但不會告訴大家,要想做的不一定願意告訴大家。我願意告訴你們的又是我不願意做的,但是又代表未來趨勢的。我不想做的A(阿里巴巴)和T(騰訊)也不願意做。」李彥宏想來想去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企業級軟件的大市場,一個是相比大數據的更有效的新數據。

儘管他說這些機會BAT都不會去做,卻仍然被業界人士看出,這兩個領域明顯是百度未來要發力的領域。

重點一:企業級軟件

他認為,企業級軟件並不是新東西,在美國是非常大的事情。在美國企業級軟件市場已經誕生了很多知名大公司,比如IBM、甲骨文、微軟,但中國還沒有出現大的企業級軟件企業,這主要由兩方面原因造成,一是過去中國勞動力成本很低,使用企業級軟件的效應並沒有起來;二是很多企業老闆並不用電腦,不會用PC提升效率。

李彥宏說,目前制約中國企業級軟件發展的這兩個因素正在發生改變,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非常快,每個老闆都拿著智能手機,可以隨時隨地的上網,自然會想到用企業級軟件提升公司效率。

「大家都知道百度收購91無線,我在和91打交道過程中很吃驚,91高管的每個高管的郵箱後綴並不一致。」李彥宏說,後來才知道,91無線開發了自己的IM,這種IM不僅可以交流,還可以進行任務分發、考核。

李彥宏認為,企業級軟件僅僅接管過去的工作還不夠,新的企業級軟件應該能解決更多問題,不僅是企業內部流程的問題,而且是由內部到外部的問題,這些都是過去企業級軟件無法解決的問題。

李彥宏還舉例說明這方面的潛力,他稱,青島航空已經把整個賣票這部分包給去哪兒在做。

「很多地方都有這個問題。機票,酒店,餐館,歌廳,出口投資消費,目前的運營效果是非常非常低。用軟件去提升效率是未來五年,極大的機會。」李彥宏說。

重點二:基於大數據的新數據

說到未來互聯網第二個方向時,李彥宏又賣了個關子:跟大數據有關,但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大數據。

他說,有人告訴他,過去兩年生產的數據占人類史上數據的90%,大家都認為現在數據爆炸,要解決數據太多的問題。「傳統企業在大數據時代到來,都覺得大數據很值錢,但是,我們每天看到的很多數據基本都是沒價值的數據。」

他說,在百度這樣的技術擅長的公司,都知道技術是可以去做一些事情,但是,要的數據沒用。想要的數據沒有收集上來,已經收集上來的是沒有價值的。

「最近智能軟件,智能眼鏡等智能硬件產生的數據沒法收集。這個數據拿過來我們用不了。手環能幫助治病嗎?我問過醫生,其實是不能的。」李彥宏說,未來真正的大數據積累應該是可以提前預測人的疾病情況,就像中醫中說的未病:因為疾病不是一天出現的,而是天長日久累計出來的,各種數據一定發生變化。

因此,他在現有言必稱大數據的情況下,提出了第二個方向:新數據,基於大數據產生的新型的持續的有效的數據。

他又舉例,比如端上來一盤菜,是否能測出地溝油。「這種慢數據的收集方法,不是平時不戴什麼東西,你讓我戴個東西;而是我平時就在做什麼事情就能測出來。比如癌症,提前五年就能檢測出來。」李彥宏說。

這種新數據如何實現?他又說,也許真的是一個懂互聯網的中醫,可以拿出什麼指標就能知道,這是互聯網領域做不了的;但同時一定要有互聯網思維。可以不知道這個技術是怎麼實現的,但要知道這個技術是可以實現的。即需要不同領域的人能夠實現交叉、激勵,才能真正做到收集的數據有效。

李彥宏總結,現在的公司在大數據仍然沒有優勢,因為現在大部分是宏觀上預測,預測端午節小長假哪裡人多、哪裡交通擁堵。

「當我們有了新的數據的時候,再結合上最近幾年研發的人工智能,未來若干年都不會是個最新的前景。」李彥宏說。

眾所周知,就在十幾天前,百度官方正式確認 「谷歌大腦之父」吳恩達(AndrewNg)加盟百度,成為首席科學家,全面負責百度研究院。

小白瞭解到,吳恩達的使命就是打造百度的「百度大腦」,讓百度從為用戶提供搜索結果的搜索引擎,轉變為向用戶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的人工智能搜索引擎。百度通過融合深度學習算法、數據建模、大規模GPU並行化平台等技術,構造起深度神經網絡,將在政府、NGO、製造、金融、零售、教育等領域開展項目合作。

在此之前,百度已連續三個季度投入10多億元,佈局人才培養、大數據、人工產品等方面。

早在4月24日,李彥宏在百度技術開放日上也介紹,百度內部一直在做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研製的「百度大腦」,運用很多計算機、很多書,讓它深度學習,去模擬人腦,現在已相當於兩到三歲兒童的智力水平。

百度目前在大數據方面的就有百度大腦、數據工廠、開放云等三個層級,分別具備深度學習,超大規模機器學習、大規模GPU並行化平台;新一代數據倉庫管理與查詢技術、大數據挖掘機;低能耗數據中心、超大規模分佈式架構、新一代智能自動化運維、超強云安全等功能。

你有沒有想起在電影《美國隊長2》裡,當隊長找到已經廢棄的訓練基地,這裡仍然保持著世界上最聰明的科學家的大腦(身體已死,大腦仍存在於電腦中),他們置身其中,仿若走進他的大腦,很酷吧?

來源:中國企業家 微信ID:iceo-com-c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68

保利博納於冬:電影公司都將給BAT打工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203
市場有了新方向,行業思維尚不匹配

這十年,有兩個快速增長:電影產業(大銀幕)迅猛發展;小屏幕迅猛發展——客廳、iPad、移動互聯網,這十年發展迅猛,尤其是近三年。電影院現在正向著IMAX巨幕、體驗式視聽感受的方向發展,小屏幕正在走向碎片化的內容,提供更強烈的信息量,幾乎淹沒了我們的生活和的消費時間。

未來的十年會是什麼樣的?現在還沒有清晰的答案。

現在,萬達已經佔到將近20%的電影市場份額,最近它投下去100億元建電影院,還不算購物中心。但它的票房在一年之內就被類似像格瓦拉售票系統這樣的在線售票追趕。去年光格瓦拉在江浙滬地區的售票就接近10億票房,超過了很多院線,很快它可能會超過萬達的銷售額,在線銷售將超過門店銷售。

中國有20%的電影票去年是通過在線銷售的,今年可能會達到40%,這些是給這個行業帶來的新的衝擊和變化。

越來越多的電影公司現在在考慮,我們是不是還硬要請明星製作電影,今年《爸爸去哪兒》四天半拍攝的電影衝擊了春節票房市場,拿走了7億票房,這是令導演們、製作人們很氣憤而又無奈的事情。今年又來了《爸爸去哪兒2》,還要來!電影同仁們是否做好準備迎接它的挑戰了?因為輸了會很難看,對傳統電影的衝擊是有的。

還有一個現象,今年導演協會的頒獎特別有意思,有兩項大獎空缺,一個是最佳影片,一個是最佳導演。馮小剛是評審主席之一,李少紅導演是非常令人尊重的優秀導演,他們覺得一批新電影衝擊市場帶來票房的成績,《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圖》都帶來了榮譽,比如新導演獎,比如突出藝術貢獻獎,但為什麼不能給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因為他們認為這還不完全是藝術的代表,他們的成績不能以票房來衡量。

雖然馮小剛沒有給自己的《1942》最佳電影,但是兩個空缺還是體現了現在電影語境的變化、評獎標準的變化。導演們還在堅持過去從電影學院學來的第四代、第五代傳承藝術表達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但是市場、年輕人選擇了新的語境方式、新的表達方式。這些都是以前我們所不屑一顧的表達方式,為什麼在今天這個市場可以取得7億的票房?沒有答案,我也很困惑。

我預言:未來內容產業將給BAT打工!

現在是一個多屏時代,對於內容產業公司來說,要牢牢抓住內容生產製造這個環節。作為一個有規模的集團影業公司,應該滿足三個方面的內容需求:

一、院線電影,這是迅猛增長的潛市場;
二、電視劇,這是中國非常龐大的製造群體,也有龐大的播出平台;
三、網絡劇。

我總是分不清什麼是電視劇,什麼是網絡劇。《紙牌屋》不是網絡劇,是美劇;《來自星星的你》也不是網絡劇,是韓劇,只是我們沒有引進,在網絡上播出的。

我覺得網絡劇和電視劇的區別就是,電視劇的女主角如果死了,她不可能再活,網絡劇可以根據粉絲的要求讓她再活——這就是互動,網絡劇可以互動,電視劇不能互動,因為產品已經生產完了。

未來的電影公司的發展,就是滿足BAT(百度、騰訊、阿里)三家的需求,BAT要什麼我們就干什麼!院線是我們的基礎陣地,線上線下賣票都可以,剩下的就是電視劇和網絡劇。

未來BAT三家統領的視頻、多屏產業的發展,內容差異化是必然的。不要覺得現在阿里在迅速佈局產業,騰訊也在佈局,百度也在做。

今天我把話放在這裡,最終內容產品的差異化,一定不是所有的平台都放同樣的節目,這是我們行業未來十年可能會發生的變化。未來平台鋪完之後,剩下的就是內容產品的爭奪和人才的爭奪。

我們傳統是靠簽約、靠片約或者靠分股份、靠交情,將來這些都沒有了。未來這些平台化公司直接去地裡摘棉花,哪塊棉花種得好,直接下地摘,不需要合作社,不需要供應商,所以這對我們傳統行業影響巨大。

我覺得今後中國的「八大公司」可能最後變成三大公司,就是BAT的三大電影集團。內容是一個創意產業,需要更多的人才創意,但是要形成規模化、平台化的產品線。BAT已經給我們確定了平台受眾——我們叫「觀眾」,他們叫「用戶」,如果把兩個打通,BAT已經是未來最終的歸屬。

我們現在僅存的優勢是什麼?就是現在要迅速把規模做上去,沒有規模的電影公司是沒有未來的,獨立製片最終都會歸屬到BAT去,因為他們是用顛覆式的方式在梳理整個產業。下一步是內容產業的重組。現在這個產業是真正的機會到來了,未來的十年是互聯網引領產業革命的十年。

未來的行業發展引擎是內容,需要政策支持

現在是一個院線快速增長和互聯網用戶的階段,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的內容產品。

現在要積極佈局全球化的產品,而不是很本土的電影。現在有一點爭論,就是我們是不是拍小成本或者所謂「接地氣」的電影,就放棄了大銀幕市場?這有很大爭議。從《爸爸去哪兒》之後,包括《同桌的你》取得的好成績,使得很多公司轉型拍這類電影。等航母大片來的時候,我們會束手無策。

中國蓬勃發展的院線市場,很快建立了這麼多IMAX巨幕、3D巨幕,很快變成了國外大片的快速通道。這個問題上沒有辦法——不去從內容產品上去解決問題,就沒有辦法。

從內容上解決,實際上有很多問題。我們的電影產業改革已經到了深水區,所謂深水區,就是過去十年我們能改的都改了,我們摸著石頭過河,所有簡單的問題、不觸及利益集團的問題我們都改了,現在真正觸碰利益集團的深度問題,沒有辦法改。

現在到了關鍵時刻,比如說分級制的問題,人家色情網站早就解決了,用戶登記然後收費,就是分級制。

電影票房從過去的9億到去年的217億,今年有可能突破280億,甚至300億。未來十年,我們的產業可能會達到1000億,五年後我們將超過美國。產業規模迅速擴張的基礎,未來十年,是靠內容。

過去十年我們靠兩樣東西:一個是房地產,是王健林這幫人先把購物中心的大殼子建立起來,迅速增長的動力靠房地產拉動;第二個動力是數字化的低門檻,我們過去傳統拷貝的時候,沒有辦法做到全國同步,傳統輪次排片膠片非常昂貴,現在北美改造速度緩慢,我們是新興市場,一步到位2K,拉動了電影市場迅猛發展。

現在大殼子建不動了,購物中心模式在萎縮,三四線城市靠社區型影院,不需要那麼大的萬達廣場,可能是社區超市生活必需品,或者是餐飲和電影院休閒娛樂方式的集群,這種方式更適合三四五線城市。

下一個電影動力就是內容,就是分級制,就是內容產業的鬆綁,或者更多不同需求的內容產品的出現,包括進口影片的數量。

來源:廣電獨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57

被BAT嚇得顫抖的很多影視公司,連「用戶」是什麼都還沒弄懂

http://www.iheima.com/thread-43586-1-1.html
文/包冉

互聯網公司成為各大影視節上的常客,這已經是老皇曆了。但在今年的上海電視&電影節期間,BAT、視頻網站和門戶們,卻讓影視界變得很不淡定起來。

不淡定的症候分幾種。有的是熱情四溢的擁抱,比如東方衛視與阿里巴巴互動娛樂的全面合作,包括打造專投其綜藝節目的「娛樂寶」、聯合開發電視與電商的交易閉環、探索綜藝品牌節目的衍生產品開發;

有的是聲聲急快的質問,比如保利博納的於冬質問「娛樂寶什麼時候會賠錢?」有的是明確定義和定性,比如高軍老師說「電商網絡對於電影事業來說,是攪局者!是投機人!」

之所以不淡定,大概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互聯網公司挾巨量資本殺入影視業,對增長迅速但規模不大的影視業來說,很容易產生全方位顛覆的恐懼;

其二,今天的互聯網,已不是一個簡單的分發通路,而是綜合了社交網絡、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和O2O、OTT傳播能力的巨大生態場,進入這個生態場,唯有被裹挾,無幾可能保持獨立;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傳統影視業雖然有品牌、有傳播、有觀眾、有粉絲,但最缺的是互聯網公司真正擁有的——用戶。

其實,用戶就是觀眾和粉絲,但反之不然。因為沒有自己的平台和統一帳戶體系,就沒法對觀眾和粉絲的行為進行追蹤、信用進行記錄、消費進行閉環、社群進行構建。

所以,東方衛視總監李勇想,要通過與阿里巴巴的合作,讓觀眾參與到節目製作全程中來,要知道到底自己的用戶是誰;

所以,儘管電影公司老總們嘴上在質疑,但絲毫不妨礙華誼兄弟花2.66億買下電影訂票網站「賣座網」,為的就是獲取用戶。

必須說,華誼的動作是對的,而其他侷限於業務層面的跨界合作,都無法讓影視機構從互聯網公司獲取真正的用戶。

為什麼?

首先,用戶是一個動態概念,絕非一個靜態的註冊ID。從匿名的觀眾,到實名的用戶,核心是圍繞其註冊ID的平台行為與數據統計、關聯和運營。而這個平台,就是互聯網公司的核心資產,不可能向你無條件的全面開放。

其次,用戶是一個黏性概念,黏住的是資源匯聚的平台,而非單點突破的影視作品,哪怕你的作品再出彩、再大咖。以娛樂寶為例,其投資指向可以是電影、綜藝、遊戲、漫畫……各種各樣的文化娛樂產品都可以成之為標的,東方衛視可以是其中一期,但不可能是期期。

第三,用戶是一個惰性概念,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業態之豐富、創新之頻繁、關係之緊密、平台之壟斷,已經極大的增加了用戶的平台切換與轉移成本。比如,強大如阿里巴巴,想在微信之後再搞一個「來往」,事實證明只能是徒勞無功。

那麼,是不是除了資本併購,就不能與互聯網公司合作了?答案當然不是。

事實上,缺乏技術思維和技術自覺,一直是影視內容機構的短板。從社會專業分工的角度看沒問題,但從具體單位的運營看,就是大問題。

比如,開放平台與統一帳戶體系,在互聯網界已經非常成熟,BAT平台無法撼動,那就加入其開放平台,通過統一帳戶體係獲取用戶、流量和現金流,遊戲公司就是這麼幹的,電視台和影視公司為什麼不能嘗試?

再如,成立時間不長的小米、陌陌們,通過智能手機和MIUI系統(准OS),通過APP,獲取了數千萬黏性極強的用戶,硬生生在BAT之外建起了一個自己的用戶平台。

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創業者的第一意識一定是「打造入口,獲取用戶」;而非互聯網機構的第一反應幾乎都是「我有資源,你出用戶」。

一點差別,可惜就可惜在這裡。


本文首發《南方電視學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86

BAT殺入影視業:電影公司將為它們打工?

http://news.iheima.com/show-10-144029-1.html
今年,互聯網巨頭們對於電影的熱情空前高漲。
 
6月17日,騰訊在上海電影電視節期間宣佈推出「為虎添翼」電影計劃,宣佈進入電影業。今年,騰訊將投資《鍾馗伏魔:雪妖魔靈》等6部影片。
 
6月25日,文化中國傳媒發佈公告,確認阿里巴巴集團斥資62.44億港幣收購該公司近60%股份的交易完成,文化中國傳媒將更名為阿里巴巴影業。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預期將擔任公司總裁,李連杰將擔任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王家衛、陳可辛、周星馳等大牌影人都將加盟,「跟著馬云混」。記者瞭解,已經有不少國內一線的編劇和劇本創作團隊收到了阿里方面的邀約。
 
今年2月份,外媒報導稱,李彥宏已經投資了一家位於美國洛杉磯的影視製作公司,首個項目便是斥資4000萬美元製作根據《西遊記》改編的3D動畫電影《悟空》,而百度旗下的愛奇藝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自制計劃,簽約了大批影視精英和頂級工作室。
 
不只是BAT,視頻網站更是雄心勃勃,最早殺入影視行業的互聯網公司樂視,據傳正在醞釀與好萊塢的突破性合作。此外,優酷土豆也蠢蠢欲動,已經在小範圍試水大電影。
 
「騰訊進入電影行業不是做『侵略者』,而是想『為虎添翼』,我們希望利用自身優勢,為中國電影創造出倍增甚至是數量級增長的可能性。因為騰訊是一個大的平台和渠道,有幾億的用戶及支付系統,有變現的團隊和能力,是一個足夠大的翅膀,能把各種可能性變成現實。」騰訊公司副總裁兼騰訊在線視頻部總經理孫忠懷告訴記者。
 
土豪齊聚 互聯網最紅
 
「中國養豬的、做乳製品的、開餐館的、做金屬管材的、賣五金的、放煙花的企業有什麼共同點?答案:都變成了影視公司。」易凱資本有限公司CEO王冉在微博上調侃。
 
據不完全統計,從今年年初至今,平均每4個交易日就會有一起和影視傳媒有關的或併購、或融資、或借殼、或參股的事項在交易所披露,A股內影視行業併購案接近20件,涉及資金近200億元,資本的活躍程度可見一斑。
 
而在這股資本熱潮背後是一個已經隱約可見的巨大蛋糕。2003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僅為10億元,10年之後2013年,中國電影市場的年度總票房已經突破了200億元。截至今年5月底,中國電影票房已超100億元,今年全年則有望突破300億元,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的電影消費市場。
 
但是,和過去大批煤老闆、房地產商投資影視產業不同,這次互聯網這次互聯網將會是更深層次地介入、改變甚至顛覆這個行業模式和遊戲規則,因為他們擁有渠道,而內容和渠道在整合過程中,將會產生全新的「化學反應」,而並非只是簡單的「物理疊加」。
 
「一年之前,大部分的電影公司只是把視頻網站當作一個通道而已。但現在,很多電影公司已經把視頻網站當作營銷主戰場。所以說互聯網是一個很有效的平台。」優酷土豆集團高級副總裁朱輝龍告訴記者。
 
三大創新重塑電影產業鏈
 
互聯網公司正在重塑幾乎所有行業,當然也包括電影。儘管互聯網公司「拍電影」還都在試水階段,但其實已經玩出了很多新花樣。
 
首先,真正的「大數據電影」將出現。無論是掌握社交數據的騰訊,還是掌握電商數據的阿里,抑或掌握搜索數據的百度,都可通過大數據挖掘,真正瞭解觀眾的需求,拉近電影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甚至讓觀眾參與到影視製作的每個環節。
 
此外,互聯網公司也可能重塑電影製作模式。當下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主要靠幾位名導演和名演員支撐,如果沒有大明星、大導演,投資方就會非常猶豫,於是,所有製作公司都在搶奪有限的明星資源,形成了畸高的演員片酬,而真正決定品質的製作費用反而被壓得極低。互聯網的草根文化可能會提供新的可能性,用小成本就能拍出賺大錢的好電影。
 
其次是商業模式上的創新。互聯網時代的電影不僅僅依靠票房,而是真正將電影製作成全產業鏈的產品。「我們可以先與香奈兒談好,它生產1000雙某限量款鞋子,付費多少,我保證它在劇集中有多少秒的鏡頭。另一方面,我和京東談好,讓它賣這1000雙鞋。之後,在劇中某一集的高潮階段,女主角踢了男主角一腳,此時女主角正穿著這雙鞋,有個特寫,此時屏幕下方有彈窗,彈窗就是京東賣這款鞋的鏈接。也就是說,當劇還在播,我們就已經盈利了。」孫忠懷說。
 
第三是電影發行渠道創新。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電影與觀眾接觸和交流的方式不僅僅侷限於影院,也不會止於短短數週的上映期。「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會進一步拓寬電影行業的發行渠道。每一部手機都可能是一塊電影屏幕,移動互聯網平台提供的實際上是一個永遠在線的電影院。相比於常規的院線和版權收益,電影發行商在移動平台的收益將會更加長效和穩定。同時,移動視頻平台的崛起也會讓更多小眾、專業的電影走入公眾的視野。」移動視頻平台100TV創始人兼CEO劉述堯告訴記者。
 
在劉述堯看來,更大的機會還在於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市場,「在三四五線城市,電影院並不是那麼普及,手機則成為人們娛樂的主要方式,這個現象在廣東、江浙滬一帶的工廠密集區更為明顯。因為娛樂資源的稀缺,他們比一二線城市的用戶更願意為手機上播放的內容付費,這為電影進入互聯網收費點播鋪平了道路。」
 
樂視網網站事業群運營總裁高飛告訴記者說:「長期以來,藝術是一條線,科技是一條線,這兩條線是平行線,有了互聯網的載體,我們能夠讓科技和藝術產生交匯。這個變化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可以見證這個行業的變革,就是最大幸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182

BAT併購爭霸

http://www.xcf.cn/jrdd/201408/t20140815_626665.htm
互聯網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簡稱BAT)的併購爭霸,最近一年來逐漸引起外界關注。其自百度2013年10月以18.5億美元收購91無線發軔,至阿里2014年半年內豪擲455億元鯨吞式收購達到高潮。

  新財富的彙總統計顯示,BAT三家的累計併購支出皆超過百億元,阿里以618億元的金額問鼎併購之王,騰訊則以537億元緊隨其後,百度178億元的併購金額則大大低於前二者(附圖)。

  阿里:半年豪擲455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如果不算雅虎中國與阿里的換股交易,2005年拿下一拍網是阿里的第一筆併購。雖然阿里的累計併購總額高於騰訊,但其累計併購標的僅有40餘個,遠低於騰訊(表1)。這也意味著其平均單筆收購的金額要遠高於騰訊,除此以外,阿里的併購行為還呈現出如下一些特徵。

  其一,併購基本圍繞電商業務展開。阿里的收購標的可以分為幾大類,軟件開發、網絡社區、垂直門戶、團購、物流、零售等,但基本都是圍繞著大電商平台這個目標,甚至於近期在移動領域實施的併購(比如陌陌、快的打車、高德地圖等),也是圍繞著移動電商領域展開。這種佈局令阿里在與騰訊競爭時陷入被動之中,由於騰訊的併購佈局分佈廣泛,基本在各細分領域皆有落子,所以當騰訊以遊戲業務為根據地,攻入阿里所在的電商大本營時,阿里只能防守卻無力反擊。

  其二,鮮有涉及跨國併購。截至目前,阿里僅有5個併購或入股的涉及跨國併購,分別是美國的Vendio、Auctiva、1stdibs、TangoMe以及新加坡郵政,合計金額約為5億美元,該等投資概無例外也是圍繞著電商業務展開。阿里的跨國併購,無論是從數量還是金額來看,皆遠遠遜色於騰訊。由此看來,阿里在國際化佈局方面的步伐,短期內要追上騰訊幾乎不可能。

  其三,真正的鯨吞式併購啟動於2014年。雖然阿里對外收購的起步時間與騰訊大體相同,但2009年之前,阿里總計只有4次小額的對外收購,其中最大的一筆是2009年9月以8000萬美元收購中國萬網。之後阿里的併購無論是數量還是金額皆在增加,其中不乏數億美元量級的收購(比如,5.86億美元入股新浪微博、5.06億美元入股UCWeb、28.21億港元入股海爾集團下屬的海爾電器及日日順物流),但真正的堪稱鯨吞式的併購發生於2014年之後。

  新財富統計顯示,僅2014年上半年,阿里集團就豪擲455億元,接連進行了18次併購,其中涉及的上市公司多達8家。阿里近半年的對外併購,無論是金額還是數量,皆遠高於騰訊。

  其四,對上市公司投資的賬面回報低。如果包括馬云個人投資的華誼兄弟,以及即將被私有化的高德地圖,則阿里集團入股的上市公司共計為11家(少於騰訊的13家),分佈於滬深、香港、美國的五大交易所(表2)。截至目前,阿里所投資上市公司的總市值折合人民幣2667億元,略高於騰訊所持上市公司總市值(5047億元)的一半。

  阿里集團對上市公司的總投資額為428億元,而持股市值為687億元,賬面回報僅為1.6倍,遠低於騰訊的2.36倍。阿里對上市公司的投資回報低,主要是因為其所入股的上市公司絕大部分都是發生於2014年,持股時間短,因而增值有限。

  甚至於所投資的三家上市公司,阿里錄得浮虧。其中,2014年3月耗資43億元入股的銀泰百貨(01833.HK),目前浮虧約10億元;2014年4月耗資65億元入股的華數傳媒(000156),目前浮虧約1億元;2014年5月耗資67.76億元入股的優酷土豆(YUKU.NYSE),目前浮虧約更是超過25億元。

  除了馬云個人投資的華誼兄弟,阿里集團所投資上市公司中,回報倍數最高者為中信21世紀(00241.HK)。其7.39億元的原始投資額,目前錄得150億元的持股市值,回報超過20倍。

  百度:併購鮮有亮點

  相較於阿里及騰訊,百度的對外併購投資規模,似乎與其在中國互聯網的地位相當不匹配。雖然BAT中數百度最早開始併購,早在2004年8月就收購了網址導航網站Hao123,但根據公開資料的統計,其累計僅完成了18項併購投資,僅僅相當於阿里集團2014年上半年的併購數量(表3)。

  百度對外投資的累計金額約為178億元,從絕對額來看似乎也堪稱巨額,但其中僅對91無線的收購就高達112億元(18.5億美元),佔比高達63%。

  從併購類別來看,百度的投資主要分佈於電子商務、消費生活社區、垂直門戶、視頻網站、移動應用等領域,實際這五類又可以歸結為兩大併購目的:前三者屬於泛電商收購,後兩者屬於流量收購。

  其入股的消費生活社區京探網、垂直門戶齊家網、在線房產安居客、在線旅遊去哪兒,都屬於泛電商領域;而其併購的導航網站Hao123、視頻網站PPS、手機應用91無線,實際上都是在購買流量入口。

  與阿里類似,百度幾乎沒有涉足跨國併購。截至目前,僅僅以980萬美元入股日本電商公司RakuBai之49%股權,以及以379萬美元入股了美國移動通信技術公司6DXchange之11.6%股權。

  與阿里收購大量與電商相關的軟件開發公司不同的是,百度幾乎完全沒有涉及對各類軟件技術公司的收購。這或許是因為百度本身強於技術,無需通過收購來彌補技術的不足。另外,不同於騰訊收購大量遊戲開發者,百度完全沒有進行任何遊戲類的收購。如今,BAT的爭霸戰中,百度和阿里都沒能進入騰訊的核心主業遊戲,而騰訊卻可以輕鬆反攻百度和阿里的核心主業。

  相較於騰訊及阿里橫掃十幾家上市公司,百度在此方面顯得相當「弱勢」。截至目前,百度僅僅入股了兩家上市公司去哪兒(QUNR. NSDQ)和獵豹移動(CMCM.NYSE)。

  2011年7月,百度出資約3億美元獲得去哪兒62%股權。2013年11月,去哪兒於納斯達克上市。根據百度目前持股市值計算,其賬面回報約為投資額的6倍。2014年5月,獵豹移動IPO時,百度出資2000萬美元參與認購,最終持股比例僅為1.03%。此持股比例,百度在獵豹移動幾乎完全沒有話語權,畢竟,持有獵豹移動16.99%的第二大股東恰恰是對手騰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059

BAT併購爭霸

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408/t20140818_627196.htm

  阿里累計投入併購的金額達618億元,以金額計完勝騰訊和百度;騰訊累計投入537億元,但投資領域之廣無人能敵;而累計投資額僅178億元的百度,無論是併購規模還是併購特色都居二者之後。

  互聯網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簡稱BAT)的併購爭霸,最近一年來逐漸引起外界關注。其自百度2013年10月以18.5億美元收購91無線發軔,至阿里2014年半年內豪擲455億元鯨吞式收購達到高潮。

  新財富的彙總統計顯示,BAT三家的累計併購支出皆超過百億元,阿里以618億元的金額問鼎併購之王,騰訊則以537億元緊隨其後,百度178億元的併購金額則大大低於前二者(附圖)。

  阿里:半年豪擲455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如果不算雅虎中國與阿里的換股交易,2005年拿下一拍網是阿里的第一筆併購。雖然阿里的累計併購總額高於騰訊,但其累計併購標的僅有40餘個,遠低於騰訊(表1)。這也意味著其平均單筆收購的金額要遠高於騰訊,除此以外,阿里的併購行為還呈現出如下一些特徵。

  其一,併購基本圍繞電商業務展開。阿里的收購標的可以分為幾大類,軟件開發、網絡社區、垂直門戶、團購、物流、零售等,但基本都是圍繞著大電商平台這個目標,甚至於近期在移動領域實施的併購(比如陌陌、快的打車、高德地圖等),也是圍繞著移動電商領域展開。這種佈局令阿里在與騰訊競爭時陷入被動之中,由於騰訊的併購佈局分佈廣泛,基本在各細分領域皆有落子,所以當騰訊以遊戲業務為根據地,攻入阿里所在的電商大本營時,阿里只能防守卻無力反擊。

  其二,鮮有涉及跨國併購。截至目前,阿里僅有5個併購或入股的涉及跨國併購,分別是美國的Vendio、Auctiva、1stdibs、TangoMe以及新加坡郵政,合計金額約為5億美元,該等投資概無例外也是圍繞著電商業務展開。阿里的跨國併購,無論是從數量還是金額來看,皆遠遠遜色於騰訊。由此看來,阿里在國際化佈局方面的步伐,短期內要追上騰訊幾乎不可能。

  其三,真正的鯨吞式併購啟動於2014年。雖然阿里對外收購的起步時間與騰訊大體相同,但2009年之前,阿里總計只有4次小額的對外收購,其中最大的一筆是2009年9月以8000萬美元收購中國萬網。之後阿里的併購無論是數量還是金額皆在增加,其中不乏數億美元量級的收購(比如,5.86億美元入股新浪微博、5.06億美元入股UCWeb、28.21億港元入股海爾集團下屬的海爾電器及日日順物流),但真正的堪稱鯨吞式的併購發生於2014年之後。

  新財富統計顯示,僅2014年上半年,阿里集團就豪擲455億元,接連進行了18次併購,其中涉及的上市公司多達8家。阿里近半年的對外併購,無論是金額還是數量,皆遠高於騰訊。

  其四,對上市公司投資的賬面回報低。如果包括馬云個人投資的華誼兄弟,以及即將被私有化的高德地圖,則阿里集團入股的上市公司共計為11家(少於騰訊的13家),分佈於滬深、香港、美國的五大交易所(表2)。截至目前,阿里所投資上市公司的總市值折合人民幣2667億元,略高於騰訊所持上市公司總市值(5047億元)的一半。

  阿里集團對上市公司的總投資額為428億元,而持股市值為687億元,賬面回報僅為1.6倍,遠低於騰訊的2.36倍。阿里對上市公司的投資回報低,主要是因為其所入股的上市公司絕大部分都是發生於2014年,持股時間短,因而增值有限。

  甚至於所投資的三家上市公司,阿里錄得浮虧。其中,2014年3月耗資43億元入股的銀泰百貨(01833.HK),目前浮虧約10億元;2014年4月耗資65億元入股的華數傳媒(000156),目前浮虧約1億元;2014年5月耗資67.76億元入股的優酷土豆(YUKU.NYSE),目前浮虧約更是超過25億元。

  除了馬云個人投資的華誼兄弟,阿里集團所投資上市公司中,回報倍數最高者為中信21世紀(00241.HK)。其7.39億元的原始投資額,目前錄得150億元的持股市值,回報超過20倍。

  百度:併購鮮有亮點

  相較於阿里及騰訊,百度的對外併購投資規模,似乎與其在中國互聯網的地位相當不匹配。雖然BAT中數百度最早開始併購,早在2004年8月就收購了網址導航網站Hao123,但根據公開資料的統計,其累計僅完成了18項併購投資,僅僅相當於阿里集團2014年上半年的併購數量(表3)。

  百度對外投資的累計金額約為178億元,從絕對額來看似乎也堪稱巨額,但其中僅對91無線的收購就高達112億元(18.5億美元),佔比高達63%。

  從併購類別來看,百度的投資主要分佈於電子商務、消費生活社區、垂直門戶、視頻網站、移動應用等領域,實際這五類又可以歸結為兩大併購目的:前三者屬於泛電商收購,後兩者屬於流量收購。

  其入股的消費生活社區京探網、垂直門戶齊家網、在線房產安居客、在線旅遊去哪兒,都屬於泛電商領域;而其併購的導航網站Hao123、視頻網站PPS、手機應用91無線,實際上都是在購買流量入口。

  與阿里類似,百度幾乎沒有涉足跨國併購。截至目前,僅僅以980萬美元入股日本電商公司RakuBai之49%股權,以及以379萬美元入股了美國移動通信技術公司6DXchange之11.6%股權。

  與阿里收購大量與電商相關的軟件開發公司不同的是,百度幾乎完全沒有涉及對各類軟件技術公司的收購。這或許是因為百度本身強於技術,無需通過收購來彌補技術的不足。另外,不同於騰訊收購大量遊戲開發者,百度完全沒有進行任何遊戲類的收購。如今,BAT的爭霸戰中,百度和阿里都沒能進入騰訊的核心主業遊戲,而騰訊卻可以輕鬆反攻百度和阿里的核心主業。

  相較於騰訊及阿里橫掃十幾家上市公司,百度在此方面顯得相當「弱勢」。截至目前,百度僅僅入股了兩家上市公司去哪兒(QUNR. NSDQ)和獵豹移動(CMCM.NYSE)。

  2011年7月,百度出資約3億美元獲得去哪兒62%股權。2013年11月,去哪兒於納斯達克上市。根據百度目前持股市值計算,其賬面回報約為投資額的6倍。2014年5月,獵豹移動IPO時,百度出資2000萬美元參與認購,最終持股比例僅為1.03%。此持股比例,百度在獵豹移動幾乎完全沒有話語權,畢竟,持有獵豹移動16.99%的第二大股東恰恰是對手騰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1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