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1990年12月25日財經新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pwWsaF2R2E&feature=rela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1

1990年後的巴老和芒格老關於銀行業的談話[轉-整理後]/轉貼的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891213642/

1991年股東大會,芒格:「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不得不決定哪些事情我們需要仔細觀察,哪些要粗略判斷。這些年我們發展了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效果很好,因此,只需繼續使用就行了。」

 「我不知道有誰會為了購買某隻銀行股而東奔西走考察每一筆貸款。這種方式涉及的工作量是難以置信的多。在一定程度上,你對這些公司的判斷是通過分析其管理層的思維方式、工作背景以及他們的文化間接得到的。」──註:這不併僅指銀行業。

--------------------------------

巴和芒格並不是因為富國便宜才買的,而是對其管理層,效率,成本控制有信心,且贏的概率極高才買進的,買的首先是優秀的企業,而不是行業,這是先決的。

----------------------------------

1996年股東大會,股東問題:「銀行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以價取勝的商品業務(commodity business),在此你認為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使銀行表面上的額外利潤沒被競爭消除?」

 芒格:「現在銀行業具有很多特徵包括僱傭的員工人數更少、電腦更好、以及支行滲透到超市等,我認為現代銀行業比以前好多了。我認為對那些在競爭中存活下來的贏家而言,如果經營得當,銀行業是一個很好的業務。」

2003股東大會,芒格:「銀行業一直是一個完美的金礦(Perfect goldmine), 就像我在不同的Berkshire會議上多次說過的那樣,沃倫與我在這方面都搞砸了。或許我們應該在銀行上面投入更多的資金。銀行業的盈利水平後來變得比 我們起初的判斷要高得多。儘管我們在銀行業上做得不錯,不過或許我們在該行業上的倉位應該更重一些,銀行業的賺錢之道簡直可怕。」當然,會上他也說了銀行業的短借長貸形成的高速發展可能會是到頂了。

到現今,即使經過金融海嘯,巴菲特無論是在Berkshire還是私人組合,仍持有大量的不同的銀行股(當然僅是經營優秀的),可見他和芒格對銀行股的認識是與時俱進的。

---------------------

BTW,1996 年芒格回答過為什麼Berkshire壽險業務很小:「在人壽保險業,你需要為浮存金支付代價,並且這個代價相當高昂。我們並不像其它人那樣那麼喜歡人壽 保險行業的會計處理。我們喜歡非常保守的會計處理。我們覺得會計師讓人壽保險公司變得有些樂觀。因此,大體上,我們的人壽保險業務並不大。」

----------------------

1990年10月,巴菲特宣佈購買了500萬股富國銀行的股票,平均買價57.88元每股,投資總額2.89億美元,擁有流通股的10%。之前富國的股價曾經到了86美元,後來投資者擔心經濟衰退會導致房地產信貸損失,而開始拋售,這時候巴菲特開始買入。

1、業務簡單明了

巴菲特對銀行業務是很熟悉的,早在1969年,巴菲特曾經買入過伊利諾斯國民銀行和信託公司98%的股份。從其董事長簡·阿貝格那裡,巴菲特學到了,如果銀行管理層對發放貸款認真負責並努力削減開支的話,銀行業是非常有利可圖的。

 2、令人滿意的長期發展前景

巴菲特認為富國銀行不像可口可樂公司,一般情況下,可口可樂公司作為一家非金融企業破產倒閉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銀行不同,銀行比較容易倒閉。大多數銀行倒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管理錯誤。

巴菲特認為,如果你是一家銀行,你並不一定要位居行業榜首,關鍵是你怎樣管理你的資產、債務和費用。因此,巴菲特挑選銀行內最好的管理隊伍。他宣稱:「有了富國銀行,我們認為我們獲得了該行業最好的經理--卡爾·理查德和鮑爾·海茲恩。」

3、管理者行為理性

卡爾·理查德自1983年擔任富國銀行董事長後,便著手把一個低效率的銀行轉變為盈利的銀行。從83年到90年,富國銀行資產收益率平均為1.3%,淨資產收益率為15.2%。

 衡量一家銀行的經營效率時,可以採用非利息費用佔淨利息收入的百分比。衡量了銀行營運費用與收入之間的關係。富國銀行這個百分比全美最低(營運效率最高),比第二名第一洲際銀行拉開了20%-30%。

 巴 菲特買入富國銀行後,股價在1991年初達到了98美元,賺了2億。銀行監管機構審查了富國銀行的貸款組合後,要求富國銀行提取13億美元的壞賬準備金, 第二年又追加了12億美元。在91年6月,富國銀行宣佈提取壞賬準備金的第二天股價跌到了74美元,到91年年底,以58美元收盤。投資一年多以後,經過 大起大落,巴菲特的投資勉強盈虧平衡。巴菲特承認「我低估了加利福尼亞經濟衰退的嚴重性和銀行在房地產貸款回收方面的困境。」 

4、內在價值

90年富國銀行賺了7.11億美元,比89年增長18%。91年因為提取壞賬準備,富國銀行只掙了0.21億美元,92年增加到2.83億美元,仍遠低於90年的水平。但要是排除額外追加的壞賬準備金,會發現這是一家有強勁盈利能力的銀行,有10億美元的盈利能力。

銀行的內在價值是它的淨資產加上後續經營預期盈利的函數(貼現)。巴菲特買入時,富國銀行前一年的盈利是6億美元,90年美國三十年期收益率約8.5%。保守起見用9%來貼現。將富國銀行看做是零增長,也就是今後每年都是6億美元的盈利,按9%貼現,內在價值是66億美元。富國銀行的股份是5200萬,按照巴菲特的買入價格58美元計算,相當於富國銀行的總市值是30億美元,僅僅是內在價值的45%。

核 心在於,「考慮了貸款壞賬損失後,富國銀行是否還有盈利能力」這個問題。賣空者認為沒有,巴菲特認為有。巴菲特清楚在扣除貸款損失3億美元後,富國銀行的 稅前收入為10億美元。如果91年,富國銀行480億美元貸款中10%存在問題,並且產生的損失(包括利息)平均佔到本金的30%,富國銀行將產生虧損。 但他判斷這種可能性很小,而且即使富國銀行虧損一年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巴菲特曾經說過:「我們喜歡收購那些一年裡暫時沒有收入的企業或投資這類項目,但要求其預期的權益資本回報率達到20%。」, 當巴菲特發現他能以內在價值一半來購買時,富國銀行的吸引力變得更加強烈了。

巴菲特認為「銀行業通常是一個糟糕的行業,但並一定是糟糕的行業」,「銀行家們經常會做蠢事,但並不一定會做蠢事。」巴菲特買入富國銀行時,堅信理查德不是愚蠢的銀行家。芒格說:「這完全是一次賭博,但我們認為富國銀行能更好更快地解決自己的問題」。巴菲特賭贏了。1993年富國銀行的股價上升到137美元。事後看,監管機構要求準備的20多億壞賬準備,實際上多準備了10億美金(折合每股19美元權益)。

巴菲特對富國的信心繼續增長,92年繼續買進達到630萬股,佔11.5%。93年巴菲特向美聯儲申請收購富國銀行獲得批准。93年1月,巴菲特以每股106到110美元繼續吃進富國銀行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66

巴菲特1990年購買的垃圾債券 - RJR Nabisco公司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6qy5.html

在1990年的年報中,巴菲特對垃圾債券市場提出了強烈的批評。
他認為投行的銷售人員用偷樑換柱的方法欺騙投資者。

 

統計表明:在歷史上低等級的債券違約率較低,用低等級債券組成的投資組合,其收益能覆蓋部分債券違約帶來的損失。最後這個組合的回報甚至高於高等級債券組成的投資組合。投行的銷售人員引用這個結論誘騙投資經理購買垃圾債券。

 

但是巴菲特認為以前的低等級債券和垃圾債券存在根本的不同:低等級債券以前是高等級的,只是經營不好了才降級的。公司的管理層正努力改善公司業績,試圖恢復債券的投資級別。而一些垃圾債券發行方的管理層本身就是以欺騙為目的在發行垃圾債券。所以兩者的違約風險存在很大的差別。華爾街只關注發行垃圾債券能帶來多少收入,而不關心垃圾債券的後果;一些垃圾債券的買家又從不思考。所以二者一拍即合。

 

雖然垃圾債券市場人如其名,但是巴菲特認為還是可以去尋找寶石。這樣他找到了RJR Nabisco公司。

RJR公司由著名的煙草公司和食品公司構成,擁有良好的現金流。KKR發行垃圾債券收購了這家公司,90年代初垃圾債券市場的崩潰對這家公司發行的垃圾債券造成衝擊。巴菲特看到了機會。

 

下面轉債一篇文章,介紹RJR公司發行垃圾債券的背景。

-----------------------------------------------------

槓桿收購經典案例——美國RJR Nabisco公司爭奪戰
摘自《煙草觀察》  作者:廖海東   2007-6-21
  

說到槓桿收購,就不能不提及20世紀80年代的一樁槓桿收購案——美國雷諾茲-納貝斯克(RJRNabisco)公司收購案。這筆被稱為「世紀大收購」的交易以250億美元的收購價震驚世界,成為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筆槓桿收購,而使後來的各樁收購交易望塵莫及。
 
這場收購戰役主要在RJR納貝斯克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和著名的收購公司KKR(Kohlberg KravisRoberts&Co.)公司之間展開,但由於它的規模巨大,其中不乏有像摩根士丹利、第一波士頓等這樣的投資銀行和金融機構的直接或間接參與。「戰役」的發起方是以羅斯·約翰遜為首的RJR納貝斯克公司高層管理者,他們認為公司當時的股價被嚴重低估。1988年10月,管理層向董事局提出管理層收購公司股權建議,收購價為每股75美元,總計170億美元。雖然約翰遜的出價高於當時公司股票53美元/股的市值,但公司股東對此卻並不滿意。不久,華爾街的「收購之王」KKR公司加入這次爭奪,經過6個星期的激戰,最後KKR勝出,收購價是每股109美元,總金額250億美元。KKR本身動用的資金僅1500萬美元,而其餘99.94%的資金都是靠垃圾債券大王邁克爾.米爾肯(MichaelMilken)發行垃圾債券籌得。
 
  一、相關背景
 
  關於RJR納貝斯克公司
 
  作為美國最大的食品和煙草生產商,雷諾茲-納貝斯克公司是由美國老牌食品生產商StandardBrands公司、Nabisco公司與美國兩大煙草商之一的RJR公司(Winston、Salem、駱駝牌香煙的生產廠家)合併而成。在當時它是美國排名第十九的工業公司,僱員14萬,擁有諸多名牌產品,包括奧利奧、樂芝餅乾、溫斯頓和塞勒姆香煙、LifeSavers糖果,產品遍及美國每一個零售商店。雖然RJR納貝斯克公司的食品業務在兩次合併後得到迅猛的擴張,但煙草業務的豐厚利潤仍佔主營業務的58%左右。
 
  在約翰遜任期兩年的時間裡,RJR納貝斯克公司利潤增長了50%,銷售業績良好。但是隨著1987年10月19日股票市場的崩盤,公司股票價格從頂點70美元直線下跌,儘管在春天公司曾大量買進自己的股票,但是股價不但沒有上漲,反而跌到了40美元。12月,公司的利潤雖然增長了25%,食品類的股票也都在上漲,但是RJR納貝斯克公司的股票受煙草股的影響還是無人問津,60%的銷售額還是來自納貝斯克公司和德爾·蒙特食品公司。公司試圖把煙草和食品生意放在一起,但絲毫沒用,分散化經營也失去了效用。
 
  關於RJR納貝斯克公司管理層
 
  以羅斯·約翰遜為首的RJR納貝斯克公司高層管理者是這次收購事件的發起者,這個團體包括雷諾茲煙草公司的頭兒——埃德·霍裡希根,納貝斯克公司董事會主席吉姆·維爾奇、法律總顧問哈囉德·亨德森,獨立董事及顧問安德魯G.C.塞奇二世等。
 
  羅斯·約翰遜,此人在經營管理上沒有太多能耐,40歲的時候在美國企業界還默默無聞。在一家獵頭公司的幫助下,他成了標牌公司的總裁,1984年羅斯·約翰遜出任納貝斯克公司CEO,1985年完成雷諾茲-納貝斯克公司的合併,下一年,他成為RJR納貝斯克公司的CEO。約翰遜敢於創新,在他的領導下,雷諾茲煙草公司在一年內就產生了10億美元產值的產品。但是,在控制了RJR納貝斯克的董事會後,約翰遜徹底改變了這家企業,尤其是雷諾茲煙草公司。這家公司雖然現金充足,但是文化上相對保守、封閉,企業管理者早已沒有了創始人的創造性和進取心,決策上也是謹小慎微,鮮有突破。約翰遜的到來並沒有給其經營管理帶來多少創新,他最大的愛好是花大把的錢。
 
  如果僅僅停留在奢華無度的消費上,約翰遜也不會被人注意。他有更宏偉的計劃,那就是通過管理層參與收購,將RJR納貝斯克公司變成一傢俬人企業。
 
  關於科爾伯格-克拉維斯-羅伯茨公司 (KKR)
 
  KKR成立於1976年,作為第一家槓桿收購公司,KKR公司有著突出的業績表現,它擅長MBO,也就是通常說的「管理層收購」。但是隨著其他人對槓桿收購的進一步認識,槓桿收購公司逐漸增多,到1987年出現了行業擁擠現象。克拉維斯和羅伯茨做出果斷的決定:把業務目標鎖定在50億-100億美元之間的大宗收購業務上。因為這樣大的生意很少有人染指,而KKR公司早就有了像62億美元收購Beatrice,44億美元收購Safeway,以及21億美元收購歐文斯-伊利諾伊(Owens-Illinois)這樣的大宗交易。
 
  從1987年6月,KKR開始運用一切公開的方法募集資金,為了刺激更多的投資者加盟,公司提出了所有在1990年之前完成的交易的管理費都可以減免,到募集結束時,募集到的資金已經有56億美元。在世界約200億美元的槓桿收購交易中,KKR就佔了四分之一!
 
  二、收購過程
 
  1988年10月,以RJR納貝斯克公司CEO羅斯·約翰遜為代表的管理層向董事局提出管理層收購公司股權建議。管理層的MBO建議方案包括,在收購完成後計劃出售RJR納貝斯克公司的食品業務,而只保留其煙草經營。其戰略考慮是基於市場對煙草業巨大現金流的低估,以及食品業務因與煙草混合經營而不被完全認同其價值。重組將消除市場低估的不利因素,進而獲取巨額收益。
 
  羅斯·約翰遜與希爾森公司的槓桿收購計劃一拍即合,雙方都認為,收購RJR納貝斯克公司股票的價格應該在每股75美元左右,高於股市71美元左右的市場交易價格,總計交易價達到176億美元。由於希爾森公司想獨立完成這筆交易,所以他們沒有引入垃圾債券的力量,15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全部需要借助於商業銀行的貸款。信孚銀行抓住了為藍籌公司槓桿收購提供融資的機會,在全世界範圍內募集到160億美元,但據希爾森的核算只有155億美元。
 
  華爾街上投資銀行家們仍然做出了本能的反應:這一出價太便宜!約翰遜是在搶劫公司!正當約翰遜與希爾森公司打著如意算盤的時候,KKR的投標參與令管理層收購方案者們如夢初醒。與CEO羅斯·約翰遜所計劃的分拆形成尖銳對照的是,KKR希望保留所有的煙草生意及大部分食品業務,而且KKR喊出了每股90美元的報價。希爾森和KKR的較量拉開了序幕。
 
  希爾森選擇了與所羅門公司合作來籌措資金,但是無論在智謀上,還是融資上,希爾森都無法與KKR對峙。KKR有德雷克塞爾和美林做顧問,並引入了投標購買PIK優先股,價格達到每股11美元,接近25億美元,世界市場對PIK股票的需求使它很快轉換成垃圾債券,這意味著有25億美元的資金。
 
  然而約翰遜管理協議和「金降落傘計劃」的曝光,激怒了RJR納貝斯克公司的股東和員工。價值近5000萬美元的52.56萬份限制性股票計劃,慷慨的諮詢合同,每人所得的1500份限制性股票,使約翰遜在這次收購中不管成敗如何都毫髮無損。約翰遜這種貪婪的做法,使管理層收購失去了民眾的支持。最後,KKR以每股109美元,總金額250億美元,獲得了這場爭奪戰的勝利。
 
  在最後一輪競標中希爾森的報價和KKR僅相差1美元,為每股108美元。但是使RJR納貝斯克公司股東做出最後決定的不是收購價格的差異。KKR保證給股東25%的股份,希爾森只給股東15%的股份;KKR承諾只賣出納貝斯克一小部分的業務,而希爾森卻要賣掉所有業務。除此之外,股東們還列出了其他十幾個不同點。另外,希爾森沒能通過重組證實它的證券的可靠性,在員工福利的保障方面做得不到位。正因為這些原因,公司股東最終選擇了KKR公司。
 
  收購價格是250億美元,除了銀團貸款的145億美元外,德崇和美林還提供50億美元的過渡性貸款,等待發行債券來償還。KKR本身提供了20億美元(其中15億美元還是股本),另外提供41億美元作優先股、18億美元作可轉債券以及接收RJR所欠的48億美元外債。
 
  這次收購的簽約日是1989年2月9日,超過200名律師和銀行家與會,漢諾威信託投資公司從世界各地的銀行籌集了119億美元。KKR總共提供了189億美元,滿足了收購時承諾的現金支付部分。
 
  事實上,整筆交易的費用達320億美元,其中以垃圾債券支持槓桿收購出了名的德崇公司收費2億多美元,美林公司1億多美元,銀團的融資費3億多美元,而KKR本身的各項收費達10億美元。
 
  三、收購之後
 
  繼羅斯·約翰遜之後,路易斯·格斯特納成為RJR納貝斯克公司收購後新一任的首席執行官,他對原來的公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大量出售公司豪華設施。公司報告顯示,1989年公司在償付了33.4億美元的債務之後淨損失11.5億美元,在1990年的上半年有3.3億美元的虧損。但是,從公司的現金流來看,一切還算正常。
 
  納貝斯克的營業利潤在1989年的現金流量達到了以前的3.5倍,但是雷諾茲煙草公司仍處於備戰狀態。1989年3月RJR停止了總理牌香煙的生產,隨後,公司進行了裁員,雇工人數減少到2300人。在新管理人的領導下,公司改進了設備,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又大幅度削減了成本,使得公司煙草利潤在1990年的上半年增加了46%。但是當用煙草帶來的現金清償垃圾債券時,雷諾茲的競爭對手菲利普·莫里斯卻增加銷售實力,降低了煙草價格。據分析,RJR的煙草市場在1989年萎縮了7%-8%。
 
  而KKR遺留下來的問題不僅僅是少得可憐的資金回報,還在於引進的其他行業領導人的失敗。無論是運通公司請來路·傑斯特勒(LouGerstner),還是ConAgra的查爾斯(CharlesHarper),他們既沒有半點煙草從業經驗,而且對這一行也沒有熱情。在業績持續下滑後,1995年初,KKR不得不又剝離了雷諾茲·納貝斯克的剩餘股權,雷諾茲煙草控股公司再次成為一家獨立公司,而納貝斯克也成為一家獨立的食品生產企業,雷諾公司和納貝斯克公司又回到了各自的起點。在2003年上半年,雷諾茲的銷售額比前一年下降了18%,僅為26億美元,而營業利潤下降了59%,為2.75億美元。
 
  四、簡要評述
 
  發生在投資銀行家和企業經理人之間的控制權爭奪戰,最終受益者是企業的股東,這從RJR納貝斯克公司的股東們在收購完成後的暴富中可以得到證明。
 
  在收購形式上來看。一般的LBO過程中,投資銀行家都會事先和目標企業的管理層達成共識,以雙方都認可的價格和融資方式完成收購,同時對收購以後的企業管理和資產重組也做出安排,儘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時出售資產用來還債。但是由於KKR公司在RJR納貝斯克的收購活動中事先並不知情,與管理層之間沒有溝通,他們甚至連這家企業的資產情況都不知道,最後只能以競價的形式參與其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83

1990年: 瑞菱收購訊科

前兩個星期,已慢慢談了瑞菱同訊科的歷史,今期終於進入主題,瑞菱收購訊科的故事。

在1990年,瑞菱的業務持續發展良好,但訊科的表現不振下,訊科的價格處於低位,呈大幅折讓,由雙方的市場並無過份重疊,客戶群亦是是差不多,加上訊科擁有專業技術,故瑞菱認為購入訊科具互補效應,故開始對訊科進行收購。

2月,瑞菱國際(當年瑞菱香港已遷冊並易名為瑞菱國際)開始購入訊科國際10%股權,每股49仙,出資約1,860萬,其後瑞菱大股東顏炳煥陸陸續續動用購入股票,以約72至74仙水平購入6,500萬股,使股權增至20.9%水平。其後在4月間,訊科國際配售1.2億新股,以改善財務結構,但遭董事會拒絕,另外也向瑞菱同顏炳煥求助,顏炳煥也要求進入董事局,但兩建議遭拒絕。在5、6月間,工業股熱炒,瑞菱國際開始暴升,股價由大約2元增至7元水平,訊科也由不足50仙的水平,上升至1元1角以上,使以換股方式收購更為化算。當中可能涉及瑞菱及顏炳煥方陸續購入股權,直至收購前,股權已增至26.98%。

7月11日,瑞菱國際宣佈以2股股票加4.5元換取10股訊科國際,以當日瑞菱國際股價6.8元計算,每股收購價達1.81元,溢價超過60%,收購資金以內部資金及融資支付。另外,顏炳煥把手上的股權以74.5仙出售予瑞菱國際,資金利息以1%計算,可以在1年後支付,可算是特惠。

但訊科國際拒絕收購,並向法院提出禁制令,以及向收購及合併委員會提出投訴,阻止收購,同時主席張子東也有收購少量股權,但於是無補。有一段時候,瑞菱和訊科聲稱他們亦持有股權約50%,好像產生了矛盾,但因收購作價實在過分吸引,股東甚至董事局成員也接受了瑞菱的收購,直至8月20日收購計劃已成無附帶條件,所持股權已增至53%,並延長收購14日,取得壓倒性優勢後,收購基本上無障礙,9月1日收購完成,持股量已增至89.37%,幾日後,顏炳煥亦同時擔任訊科的主席,張子東黯然出局,可以說收購戰瑞菱已取得重大勝利,但是其後的變化卻不是這樣樂觀,請看下回分解。










資料來源:
1. 錄影帶食電視機食到嘔突──操控股價反受其害(2002-03-02)
http://blog.yahoo.com/_B4PDDA4NJB3NVUAHKNQL43B5Q4/articles/66638


2. 瑞菱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與訊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之收購戰
http://doc.mbalib.com/view/8ba99a57494344b5f333c6d4e4e7c6a7.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5329

1990-2013:美國利率、道瓊斯指數、恆生指數與上證指數 熊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e4u5.html
2012年在微博上與一些朋友討論中國牛市何時來,本人的判斷是2014年之後,一些持不同意見的朋友認為美國2014年可能會加息,這一行為將導致資金回流,新興市場泡沫破裂,因此中國牛市如果有,也是在2014年前發生。對於此觀點,我一直持保留態度,在這裡把我的思路做個整理,並做個粗糙的記錄。
   圖(1)顯示了自1990年以來美國利率的走勢,先簡要的說說美國的貨幣政策史吧:
      1990年-1992年9月:這段時間內美國經濟陷入蕭條,美聯儲從1990年7月開始至1992年9月間連續逐步降息17次,將利率由8%降至3%,由此促進投資於消費上升,從而帶動經濟發展。
       1994年-1995年7月:美國經濟過熱,美聯儲連續7次提高利率。
       1995年-1999年:1995年後期開始美國小幅降低利率。
      1999年6月-2000年:為防止經濟過熱,美聯儲在1999年下半年以及2000年上半年連續6次提高利率,達到6.5%。
      2001年-2004年:為刺激經濟回升,美聯儲在2001年1月-6月連續降息6次,利率達到3.75%。在隨後的3年中,美聯儲又下調利率5次,最後聯邦基金利率停留在1%。
      2004年6月-2008年:2004年6月後,為應對美國經濟過熱形式,美國在2004年5次提高利率至2.25%。2005年美聯儲加息5次,利率提高至4.25%。2006年加息4次,利率提升至5.25%。
   結合圖(2)可以發現這麼一個規律:對於美國經濟而言,在降息初期,由於經濟處於下行階段,股市會有個下跌的過程。當降息週期結束後,股市開始進入緩慢的上升週期。而因經濟過熱進入加息過程後,股市並未立馬掉頭向下,反而是在樂觀的預期下繼續爬升,甚至是迎來最瘋狂的爬升階段。
   結合圖(3),可以看出除了因為受到1997年東南亞危機經濟危機影響外,香港恆生指數在2006年以前與美股有很強的同步效應,原因在於美國是香港最大的出口市場,以及香港實行的貨幣局制度,使得香港的經濟與美國經濟具有很強的同步性。2006年之後,因為越來越多的大陸企業加入恆生指數成本股,港股的走勢開始受到大陸經濟的影響,具體體現在07年港股相對於美股更大的漲幅,以及2009年以後相對於美股更小的漲幅。
   最後回到A股,簡要的回顧A股到目前為止的大熊牛,分別是:
              1993-1995年大熊市:上證指數從1500點跌至最低300點左右。
              1996-1997年大牛市:上證指數從300點升至最高1500點。
              1999-2001年大牛市:上證指數從1000點升至最高2200點。
              2002-2005年大熊市:上證指數從2000點跌至1000點。
              2006-2007年大牛市:上證指數從1000點升至6000點。
   對比美股,可以發現A股大牛市一般在美國進入加息週期1-2年後發生。這並非一種偶然的現象,簡單地說,中國一直是一個容易產生通貨膨脹的經濟體,而ZF最怕的就是通脹,所以回顧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經濟處於「一放就通脹,一收就通縮」的尷尬境地,要瞭解其中的原因,可以看看大國師所寫的《非均衡的中國經濟》一書。唯一能讓中國擺脫此境地的因素就是美國經濟大繁榮,這也是為何中國往往在美國進入加息後產生大牛市的根本原因。
   補充說明下1999-2001年這段時期,在這段時期中國出現了一次小牛,而且與美國加息週期同步,其實從美國利率走勢以及道指走勢可以看出,在1995-2001年這段時期內,美聯儲並沒有大幅降息,道指依然處於上升通道,而美國經濟在這段時期內一直處於強勁增長中,東南亞經濟危機對美國的影響並不大(所以克林頓可以在白宮風流而免去被彈劾,「笨蛋,問題在於經濟」嘛)。1999年開始美國經濟其實已經進入非理性繁榮的階段,對這一階段美國股市瞭解的朋友一定還有深刻的印象--互聯網泡沫。所以這一期間中國股市的走勢依然符合本人此前的結論:美國經濟大繁榮是中國牛市的基礎,而作為大繁榮的標誌,是美聯儲加息。

   全文總結如下吧:如果過去20年的經驗依然適用,那麼可以得出這麼個結論:美國加息不是壞事,進入加息週期後一段時期內往往是全球股市創新高的時候,而中國股市的高Beta性,使得中國股市在這段時期的回報驚人。當然在美國加息末期瘋狂之後,全球股市必然是一地雞毛,這也符合正常的經濟週期規律。
   ps:最近談宏觀的比較多,原因在於本人一直認為投資離不開對宏觀經濟的判斷,老頭能在09年不斷買入美股,應該與其知道圖1與圖2有很大關係,老頭說過不要與美聯儲對著干,要standwith,就是這個意思。
    
熊熊 2013年3月16日晨寫於日本國東京都
附圖:
圖(1)美國利率走勢
 
  1990-2013:美国利率、道琼斯指数、恒生指数与上证指数      圖(2)道瓊斯工業指數
    1990-2013:美国利率、道琼斯指数、恒生指数与上证指数
    圖(3)香港恆生指數 
   1990-2013:美国利率、道琼斯指数、恒生指数与上证指数
    圖(4)上證指數
  1990-2013:美国利率、道琼斯指数、恒生指数与上证指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55

彼得林奇:賺錢密碼(1990年月一次演講) 金石

http://xueqiu.com/1175857472/26851369
註:這是我看到的林奇最全面、最珍貴的投資理念,是他1990年5月1日在哈佛商學院紐約俱樂部的演講稿。)

彼得•林奇在哈佛商學院紐約俱樂部1990年年度聚會--國際晚宴上的演講,下面的這篇摘要就選自林奇在宴會上發表的精心準備的演講:
「活動的組織者告訴我什麼都可以談。我只知道一件事--股票。因此我很快便作出決定:我應該談談股票。我將盡力回顧少數幾個要點,這些要點對我而言關係重大,並且我認為它們對試圖在股市中賺錢的人也有重要的作用。」

規則1:瞭解你所持有的股票

「第一條規則是你必須瞭解你持有的股票。這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我們知道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少之又少。你應該能夠在兩分鐘或者更短的時間之內向一個12歲的孩子解釋你購買一隻股票的原因。如果你無法做到這一點,如果你購買這只股票的唯一原因是因為你覺得它的價格將上漲,那麼你不應該買入。」
「我可以給你說一隻簡單的常見股票--這種類型的股票大多數人都會購買。它是一家相對平凡的公司,生產的產品也很簡單。該產品具有1M內存的CMOS、雙極RSC浮動點數I/O接口的處理器、16位雙通道內存、Unix操作系統、Whetstone每秒百萬浮點運算的有機硅放射器、高帶寬以及15微秒的運算能力等。」
「如果你持有這種垃圾股票,你永遠都不可能賺錢--永遠不會。瞭解你持有的股票是非常重要的。你投資的企業應該很簡單。給我帶來優良回報的是我能理解的簡單公司,比如唐恩甜甜圈(Dunkin'Donuts)、Laquinta汽車旅館等。能夠帶來不錯回報的就是這些公司。」

規則2:作經濟預測徒勞無益

「預測經濟完全是徒勞無益的,不要試圖預測利率。艾倫·格林斯潘是美聯儲的頭兒。他無法預測利率。他可以加息或降息,但是他無法告訴你12個月或者兩年後利率將是多少。你無法預測股市。」
「我很希望能夠知曉這些信息。對我來說,當衰退將要發生的時候獲悉這種信息是很有幫助的。這會非常好。在座的大多數人應該還記得1980年至1982年的衰退,那是大蕭條之後最嚴重的衰退。當時我們的失業率達到了15%、通貨膨脹達到14%、基礎利率高達20%。你們有誰接到告訴你們會發生衰退的電話了嗎?你是否記得在你經常閱讀的那些雜誌上有哪一本雜誌曾經成功地預見到了那種情況?沒有人告訴我將出現那麼悲慘的局面。」
「你可能不相信人們在預測一年之後將發生的事情上面浪費了多少時間。能提前知道一年後的事情當然很棒。但是你永遠無法知道。因此不要白費心機了。這沒有任何好處。」

規則3:不要擔心股市

「你必須尋找麥當勞和沃爾瑪這種類型的公司。不要擔心股市。看看雅芳。在過去15年裡,雅芳的股票從160美元跌到35美元。15年前它是一家偉大的公司。但是現在,所有的雅芳小姐全都不得其所。她敲門,可是家庭主婦要麼外出上班去,要麼和她們的孩子在外面玩。她們銷售的東西都可以在超市或者藥店買到。雅芳的盈利基礎土崩瓦解。這家公司只偉大了大約20年。」

「今天股市的收盤價是2700點。就算今天的收盤價是9700點,雅芳仍然是一家悲慘的公司。股價從160美元跌倒35美元。因此在過去15年裡不管股市表現怎麼樣,你在雅芳公司上的投資都很慘淡。」

「同樣是在這一時期,麥當勞的表現非常好。它們進入了海外市場,它們推出了早餐和外帶,它們做得很好。在這一時期,它們的績效經歷了魔幻般的上升,盈利增長至原來的12倍,股價上漲到原來的12倍。如果道瓊斯今天的收盤價是700點而不是2700點,你在麥當勞上面的投資仍然能取得良好的回報。它的股價可能是20美元,而不是30美元,但是你仍然能獲得8或9倍的盈利。」「關注個股,忘掉全局(bigpicture)。」

規則4:不要急躁。你有充足的時間

「你有充足的時間。不要有這樣想法:你一想到某個概念就必須馬上把它付諸實施。其實你有足夠多的時間讓你對公司進行充分的研究。給我帶來豐厚回報的股票都是我在關注它們第二年、第三年或者第四、第五年後才買入。在股市賠錢會賠得很快、但是賺錢卻賺得很慢。賺錢和賠錢之間應該存在某種平衡,但是實際上沒有。」

「我想和你們談談沃爾瑪這家公司,該公司於1970年上市。當時它們有38家店,一個漂亮的歷史經營記錄和一個堅實的資產負債表。在經過分拆--當然,沃爾瑪的股票受歡迎永遠不是因為分拆這個原因--調整後,它的售價是8美分/股。你可能會告訴自己,如果我不在下個月買進沃爾瑪的股票的話,我將錯過一生中最好的投資機會。」「5年後,沃爾瑪有125家店,利潤增長至5年前的7倍。你猜怎樣?股價上漲至5年前的5倍,達到41美分/股。」「截至1980年12月,沃爾瑪有275家店,利潤再次上升至5年前的5倍。你猜怎樣?股價上漲至5年前的5倍,現在是1.89美元/股。」

「1985年12月,它有859家店,這並沒有把山姆會員店計算在內。在這個5年期間內,利潤上漲至原來的6倍,股價現在是15.94美元。因此你可以告訴你自己,天啊,這只股票從80美分上漲到15.94美元。我買入得太遲了。太瘋狂了。我不應該再買入這些笨重的巨型公司。不,你此時買入還不晚,一點不晚。因為今天沃爾瑪的收盤價是50美元。你有充足的時間買入。」

「1980年,沃爾瑪已經上市10年了。它的銷售收入超過了10億美元,資產負債表好得不得了,經營記錄良好。真正讓人驚訝的就是這些--投資於沃爾瑪可能並不會給你帶來巨額的盈利,但是如果你在1980年買入沃爾瑪,持有至今你仍然能夠賺25倍,在這一時期,這種回報率將把麥哲倫基金打得落花流水。順便說一下,在此期間我並沒有持有沃爾瑪。當時我覺得它的股價過高。」

囊獲富達的工作:
「當我申請為富達工作的時候,富達共有80名員工。如今,我們的員工總數是7200人。當時富達求職者中有25名來自哈佛,總共有50名求職者爭奪3個職位。我是沃頓的,我們過去經常開玩笑說,哈佛是二流學校,我們沃頓才是一流學校。不管怎麼說,有很多求職者來自哈佛。但是我是唯一一個給總統當過11年球僮的求職者,因此我得到了三個職位中的一個。」

「我在富達工作的早些時候,我們有一個笑話:能工作到下一個聖誕節的機會就是很好的聖誕節獎金了。這是一個可怕的開始。」

危險的說法1:股價已經下跌了這麼多了,股價還能跌多少呢?

「下一個話題是股票市場常見的十個最危險的說法。危險的說法1:既然股價已經下跌了這麼多,它還能跌多少呢?」

「差不多在我剛開始為富達工作的時候,我很喜歡凱澤工業這只股票。當時凱澤的股價從25美元跌至13美元。那時我就使用了危險的說法1這條規則。我們買入了美國證券交易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單一一宗交易。我們要麼買入1250萬股,要麼就買入了1450萬股,買入價是11.125美元,比市場價格低1.5美元。我說,『我們在這只股票上面做的投資多好啊!它已經下跌至13美元。從25美元跌到這個水平,不可能跌得更低了。現在是11.125美元。』」
「當凱澤的股價跌至9美元的時候,我告訴我母親,『趕緊買,既然股價已經下跌了這麼多,它不可能跌至更低。』幸運的是,我母親沒有聽從我的建議,因為股價在接下來3個月跌至4美元。」

「凱澤公司沒有負債,持有凱澤鋼鐵50%的股份、凱澤鋁業40%的股份、凱澤水泥、凱澤機械以及凱澤廣播30%的股份--該公司共計持有19家子公司。在那個時點,由於股價跌至4美元,1億美元可以把整個公司買下來。」

「回想那時,一架波音747飛機的售價是2400萬美元。如今,我想這麼多錢你連波音747的一個廁所都買不了,或許可以買一個引擎。不過那時凱澤工業公司的市值可以買下4架波音747飛機。該公司沒有負債。我不擔心它會破產。但是我買入得太早了,我們不能買入更多股份,因為我們已經達到了上限。」

「最終在4年之後,他們清算了他們持有的所有頭寸,結果這只股票成為一個極好的投資。最後每股的價值是35美元或40美元。但是,僅僅因為一隻股票的價格已經下跌很多而買入不是一個好的投資思路。」

危險的說法2:股價還能上漲多少?

「危險的說法2和之前那個剛好相反,這和沃爾瑪的故事很像,『既然股價已經上漲了這麼多了,它怎麼可能還會漲得更高?』」

「我舉一個公司,你可能認為它不是成長型公司。1950年,菲力普莫利斯公司的股價是75美分。11年後的1961年,股價漲到2.5美元--上漲了3倍。你可能會說,對一個處於衰退行業的公司--該公司的產品很糟糕並且沒有前景--而言,這麼大的漲幅已經夠多了。它還能漲到多高呢?它已經漲到2.5了。因此你可能會在1961年把它賣掉。」

「11年後的1972年,該公司的股價上升到28美元。從你在1961年賺了3倍賣出之後又上漲了11倍。1972年你可能會對自己說,既然股價已經上漲了這麼高,它還能漲到多高呢?然後你在股價上漲了11倍之後賣出,在上漲了3倍之後又上漲了5倍,你錯過了賺7倍利潤的機會。」

「因此我要說的是,不要捲入對股票表現的技術分析。股票評論員會使用所有這些術語、形容詞和開場白。如果一隻股票的價格上漲,他們不斷地添加新的稱謂。他們會說股價過於膨脹,然後是太高了,與內在價值嚴重不符,或者股價超級膨脹。他們掌握了所有描繪股票被過高定價的術語。」

「如果你喜歡這家公司,這不應該對你造成干擾。你應該對自己說,我喜歡這只售價30美元的股票。不過你永遠無法擺脫股票評論員的評論。但是你不得不擺脫這些評論。因為你是正確的,你應該說,『我喜歡這只售價30美元的股票。這些評論員是錯誤的。」
「不過,當這只股票的價格漲到50美元的時候,評論員的話可能會浮現在你的腦海裡。你可能會說,『等等,在股價為30美元的時候,這些人就很確定股價被高估了。現在股價已經漲到50了,他們肯定是對的。』」
「因此你真的需要將這些評論屏蔽起來免遭它們的影響。我曾經在斯巴魯上漲至原來的20倍之後買入。我很幸運,因為買入之後賺了7倍。我也買入過股價從20美元跌至12美元的股票。我買入過很多這種類型的股票。現在,你不能以5美元買入一盒HersheyBar巧克力了--它們5分錢一塊。」
「因此,股票的歷史表現和未來表現無關。公司的績效才與未來表現有關。」

危險的說法3:我能賠多少?股價只有3美元。

「第三條危險的說法非常重要,我永遠都能聽到這個說法:『股價3美元。我能賠多少?股價只有3美元。』」

「現在我們來做個算術,回到我們基本的數學知識。如果你買入兩隻股票,一隻股價為60美元,另外一隻6美元,你在這兩隻股票上面各投入1萬美元,如果他們的股價全都跌至零,你賠的錢完全一樣。這很明顯。結果就是這樣。人們就是不相信這一點。你們回家之後自己算一算就知道了。」

「很多人經常說,『天啊,這群笨蛋竟然買價格為60美元的股票,我買的股票只有6美元。我這個投資多好啊。』但是,注意觀察那些通過賣空股票賺錢的人,他們不會在股價達到60或者70美元並且仍然處於上漲通道的時候賣空這只股票。當股價下跌75%之後他們買入75%的股票。當股價從40美元跌至7美分的時候,他們絕對相信該公司已經一文不值了。他們不會在股價40美元的時候賣空這家公司的股票。他們選擇在股價下降的過程中殺進來,在股價跌至3美元的時候賣空。那麼是誰在接盤這些人賣空的股票呢?就是那些說『股價只有3美元,還能跌到哪去』的人。」

危險的說法4:最終,跌去的全都將反彈回來。

「以RCA公司為例。它曾經是一家非常成功的企業。RCA的股價反彈回1929年的價位用了55年。可以看出,當時它過高定價的程度有多高。所以抱牢一隻股票並認為它終將反彈到某個價位的想法完全行不通。JohnsManville公司、移動房屋公司、雙排鈕針織服裝公司、軟盤公司--Winchester光盤驅動公司,記住這些公司,它們的股價跌下去之後就永遠沒有反彈回去。不要等待這些公司的股價反彈。」

危險的說法5:情況糟糕得不能再糟糕了,我應該買入。

「僅僅因為公司的情況很慘淡而買入它的股票。當情況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時候就是買入的時候(是很危險的)。1979年,美國有96000節鐵路貨運車廂。截至1981年,該數字減少到45000節。這是17年中的低谷。你對自己說,『鐵路貨運車廂已經從96000節下跌至45000節。這是17年中最糟糕的情形,還能變得有多糟呢?』如果這是你買入的唯一原因,那麼1982年你將發現貨運車廂數量從45000節減少到17000節,並且在1983年又進一步減少到5700節。僅僅因為某個行業的景氣狀況正在惡化這一個唯一的原因而在這個行業投入大量資金是很危險的。」「再舉一個石油鑽井的例子,1981年美國有4520台在岸石油鑽井。1984年這一數量減少了一半至2200台。這時,許多人闖入該行業。人們說是時候買入石油服務行業了,因為鑽井數量減少了一半。兩年後,鑽井數量減少了70%只有686台。現在,該數量仍然在1000台以下。因此僅僅因為某家公司的狀況很糟糕而買入是不明智的。」

「我見到過處境不佳的公司,下一次你稱它們的情況糟糕得讓人難以相信,然後你會用可怕、失望或者慘不忍睹等字眼來形容它們的境況。因此我從紡織行業學到的最好的經驗是柏林頓工業公司仍然是一家相對比較新的紡織公司,因為它成立於1908年,而紡織工業存在了很長時間。紡織行業經歷過慘淡的時期,它們知道那是什麼樣的。它們見識過衰退時代。」

「紡織公司和成衣展覽公司的人不一樣。後者是一個相對樂觀的群體。如果你問它們展覽的效果如何,它們的答案永遠是很好、精彩絕倫、太棒了、每個人都很喜歡等這類字眼。它們永遠是歡快的,和軟件公司的人很像。」「但是紡織行業的人比較平靜。它們經歷過衰退和艱難的市場行情。紡織行業有一句絕妙的諺語:『否極泰不來(itis always darkest before pitch black)。』」

危險的說法6:當股價反彈到10美元的時候,我就賣出

「危險的說法6:當股價反彈到10美元的時候,我就賣出。一旦你說這句話,股價永遠不會反彈到10美元--永遠不會。」

「這種情況發生了多少次?你挑選了一個價格,然後說,『我不喜歡這只股票,當股價回到10美元的時候,我就賣出。』這種態度將讓你飽受折磨。股價可能會回到9.625美元,你等一輩子可能都等不到它回到10美元。如果你不喜歡一家公司,不管你當時的買入價是40美元還是4美元,如果公司成功的因素不在了,如果基本面變弱,那麼你應該忘記股票以前的價格走勢。」

「希望和祈禱股價上漲沒有任何用處。我曾經試著這麼做過,沒用。股票可不知道是你在持有它。」

危險的說法7:永遠不賣長島照明公司

「ConEd的股價在18個月之內下跌了80%,然後上漲至原來的6倍。印第安納州公共服務公司、灣州市政公司以及長島照明公司這三家公司每一家都下跌過75%,然後又出現了大幅上漲。德州一些質地良好的銀行--我說的這些銀行權益對資產的比率都在8%到9%--股價下跌了100%。公司是動態的。他們的發展是由一些力量推動的。你必須清楚這些力量是什麼。」

「人生的一個悲劇是有時候人們會繼承股票。他們繼承了一隻股票,不知道這只股票是什麼,但是他們的母親告訴他們,『不管你做什麼,永遠不要出售長島照明公司的股票。』我說的不是閱讀報紙的財經版面。該公司有一個小型工廠叫Shoreham,這座工廠的建設已經逾期七八年了,並且預算超支了50億到70億美元,人們不想要它。」

「但是,人們認為長島是一個不錯的成長市場,長島照明這家市政公司有著10年輝煌的經營記錄,它們在長島還享有壟斷權--你怎麼能錯過這麼好的公司呢?讓我告訴你一些情況,如果你母親閱讀報紙的話,她應該就能發現公司存在的所有問題。她應該在28美元的價位上賣出,或者在25或23美元。或者應該在4美元的時候割肉。她應該知道這家公司真的有問題。」

「有些人繼承了伊士曼柯達公司的股票。不過僅僅因為他們的父親母親或者叔叔喜歡這家公司,他們就一直持有。但是如果他們的父親或母親知道該公司的增長動力出了什麼問題的話,他們可能會賣空柯達的股票。」

「公司會變。沃爾瑪已經變了。如果公司不能變得更好,它們就會變得更糟。為了保持增長,麥當勞做了五件不同的事情。因此你完全不應該理所當然地認為持有保守型股票就能獲得好的回報。」

危險的說法8:因為沒有買入而賠的錢

「第八個危險的說法很可怕:看看我因為沒有買入而賠的錢多多啊。」「這個說法一直困擾著我。記住:如果你不持有某隻上漲的股票,趕快查你的銀行賬戶,你沒有損失一分錢。如果你看到家庭銷售網絡的股價從6美元漲到60美元,並且你不持有該公司的股票,你並沒有賠30萬美元。只有當你持有股票並且股價從60美元跌至6美元的時候,你才會賠錢。」
「為踏空感到煩惱的人多得難以置信,根據我的想像,如果股市一天之內上漲了50點,有人可能會說,『我剛剛損失了280億美元。』」

「所以,記住:如果你沒有買入某隻股票,然而股價後來漲了上去,你實際上並沒有賠錢。在美國,賠錢的唯一方式就是持有了某隻股票,然後股價下跌。這種情況我經歷了很多次。有一個很常見也很基本的事實是,如果你在一隻股票上面投入1000美元,除非你瘋了去做保證金交易,不然你的全部損失頂多是1000美元。」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不僅使用了保證金,我還把房子做抵押用住房金融貸款炒股。幸運的是,當時是牛市。不過如果你在股市投入1000美元,你最多損失1000美元。就是這樣,我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在我管理的基金裡面,每年破產的投資組合公司超過了3家。但是如果你買對了公司,你可以賺了1.5萬,或者2萬,甚至7萬美元。一個時代裡面你只需要買對少數幾隻股票就可以了。你必須讓好的公司所賺的錢來彌補那些不好的公司所造成的損失。」
「股市的賺錢機制引人注目,在股票上面你可以賺的錢比你賠的錢多很多。但是你必須持有足夠長的時間。在一個月或者一年之內是不會發生這種事的。」
「我錯過了成百上千的股票。不過你只需要幾隻股票便可發財。」

危險的說法9:這是下一個偉大的公司

「危險的說法9很重要。不管什麼時候,當你聽到『這是下一個……』的時候趕緊試著中斷你的思維不要聽後面的話,因為後面的話將永遠是激動人心的。下一個偉大的公司永遠都沒有成功過。下一個玩具反斗城沒有成功,下一個家德寶沒有成功,下一個施樂沒有成功--施樂自己做的也不是很好,下一個麥當勞等等都失敗了。」

「任何時候你聽到下一個什麼什麼的時候,不要理它就是了。」

危險的說法10:股價上漲了,我的看法肯定是對的

「危險的說法10:股價上漲了,所以我的看法肯定是對的,或者股價下跌了,我的看法肯定是錯的。」「這些電話永遠讓我覺得驚奇,有人來電說,『我不久前剛以10美元的價格買了一隻股票,現在它漲到14美元。你應該買這只股票。』他這話是什麼意思?他10美元買進的,現在漲到了14美元,我為什麼應該買呢,就因為股價從10美元漲到了14美元嗎?顯然,人們覺得股價上漲的事實意味著他們是對的。」

「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指點別人。這什麼都意味不了。我曾經在粉單市場上買入了一隻股票,股價從10美元漲到14美元,然後跌到3美分。我沒有開玩笑。我也買入過從10美元跌到6美元的股票,後來漲到60美元。我可能在6.125美元賣出了。」

「你不應該擔心股票的走勢。我注意到若干年前本活動有一位主題發言人是喬治·布什,想到他我就想起Zapata公司,1981年,它的股價是32美元並且還在漂亮地上漲。該公司的未來是海上鑽探。如果你查看這只股票的走勢圖,你會說這只股票顯然將達到310美元。」
「同時,還有另外一家公司Ethel,它生產的產品叫四乙鉛,它們是幫助從石油中提煉辛烷的添加劑。這只股票的價格是2美元,並且看起來沒有什麼前途。」

「如今,Ethel的股價已經上漲到那時的15倍。Zapata的股價下滑了90%。股價已經上漲和股票未來的走勢沒有任何關係。公司的績效才與股票的表現相關。」

一、遠景型公司不能給你帶來回報:

「避免遠景型公司(longshots)。每一次你聽到有人向你推薦股票,他們推薦的股票讓人如此興奮,以至於他們在電話上和你交談的聲音很輕柔。我不知道這是因為他們擔心隔壁的鄰居聽見,還是因為擔心SEC的監聽。或許如果你以輕柔的腔調打電話,你就不用坐牢或者只需要服一半的刑。」

「不管怎樣,他們輕聲細語地說,『我給你推薦的這家公司非常好、好得不可思議,或者這是一家實力強大的公司』等。但是他們漏掉了一些東西。對這些股票有一個非常技術性的術語NNTE即短期無利潤(nonear termearnings)。這些公司沒有盈利。它們沒有歷史記錄(即這些公司只有一個遠景--譯者注)。它們有的僅僅是一個很好的想法而已。實際上,這個想法可能行得通。可是經常行不通。」

「記住:如果股票從2美元漲到300美元,你在8美元買入同樣可以獲得很高的回報,甚至在12美元進入也可以。當別人向你推薦這類遠景型公司時,你可以在一年之後跟進,把它們寫在紙上,然後放到抽屜裡面。一年之後再拿出來看看,三年之後再拿出來看看都行。考察這些公司三年之後的基本面如何再作投資決定。」

「我曾經買入過25家遠景型公司。我跟蹤了它們5年。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取得突破,我買了25家,沒有一家公司成功。」

二、不要把成長和賺錢混為一談:

「避免高增長、容易進入的行業。高增長行業是一個可怕的領域,因為每個人都想進入這個行業。有多少人聽說過CrownCork Seal公司?這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它們製造罐頭以及罐頭和瓶子的瓶塞。」

「在座的全是有影響的人。這周有多少董事會將開會決議是否進入罐頭行業?去年有多少?過去7年呢?過去20年呢?」

「這家公司的股價漲到起初的50倍。它們永遠保持著技術上的領先。它們是行業的領頭羊。他們沒有把公司的名稱改為像Crocosco這樣的首字母組合詞。」

「罐頭是一個無增長的行業。山姆·沃頓所處的零售也是一個無增長的行業。這很好--你要找的就是一個無增長行業中的成長型公司。因為沒人想進入這個行業,但是Winchester光盤驅動公司的情況就不一樣了,每個人都想進入它所在的行業。」

「20世紀50年代的地毯行業好得讓人吃驚。電腦行業最快的增長時代也是20世紀50年代。那時,地毯行業的增長率比電腦快。」

「我記不太清了,在20世紀30和40年代,地氈的售價好像是20或者25美元一碼。所有有錢人家裡鋪的都是地氈,其他人都是地板。」

「後來有人發明了一個特殊的製作流程。地毯和地氈的價格降至2美元/碼。地毯遍及各個地方,機場、學校、辦公室、公寓、住房等。人們先鋪一層膠合板,然後在上面鋪上地毯。」

「現在,地毯已經過時了。最好鋪木板。人們的口味就是這麼反覆。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地毯行業經歷了波瀾壯闊的增長。不幸的是,地毯生產商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時候的4家增加到後期的195家。結果沒有一家公司賺到錢。由於行業的增長,它們全都賠了錢。因此不要把增長和賺錢混為一談。實際上,增長通常導致虧損。」

「如今市場對生物工程類公司的熱情讓人驚奇。大部分這類公司都有102位博士和102台顯微鏡。人們像瘋了一樣購買它們的股票。而讓我賺錢的是唐恩甜甜圈。我不用擔心韓國的進口以及貨幣供應量數據。當你持有唐恩甜甜圈的時候,你不用擔心這些事情。」

三、五年級的數學足以滿足投資所需:

「一定要考察資產負債表。這非常重要。如果你接受了五年級的數學教育,那麼這就足夠投資所用了。我不錯,數學是我的強項--直到數學中出現微積分之前。我在數學方面真的很好,還記得這個數學題嗎,兩輛火車一輛從聖路易斯出發,另外一輛從達拉斯出發,多長時間兩輛火車相遇。我很喜歡這類問題。」

「但是突然之間,數學中出現了二次方程式和微積分。還記得嗎?微積分的意思是曲線下面的面積。歷史上有沒有人能理解這一點?他們不停地說微積分就是曲線下面的面積。我永遠無法理解曲線下面到底是什麼鬼東西。」

「不過股市的好處在於你不必與任何這類事情打交道。如果你學過五年級的數學,你可以在股市上做得很好。股市上用到的數學十分簡單。」

「你不需要使用電腦。人們說電腦時代弄壞了股市。我的意思是如果電腦能算出該買哪只股票不該買哪只,那麼你要做的就是花點時間在Cray計算機上就行了。」

四、花15秒時間在資產負債表上:

「但是你必須得考察資產負債表。我持有的並且讓我從中賺到錢的幾乎每一家公司都有良好的財務狀況。只需15秒就能看出一家公司的財務狀況如何。你看看資產負債表的左邊,你再看看右邊。右邊一團糟,左邊很可疑。不用花太多時間你就知道這家公司不值得投資。如果你看不到任何債務,你清楚這家公司相當令人滿意。」

「當我剛踏足這個行業的時候,你得不到季度資產負債表。如今,你可以得到每個季度的資產負債表。過去,公司不會列示債務的到期時間。現在它們不得不列示所有債務的到期時間。你能從中知道公司欠銀行的錢有多少。」

「我估計現場應該有幾個銀行家。30年的錢和30年期的銀行貸款之間差別巨大。你知道銀行是什麼樣的。它們只會錦上添花,當你經營得很好的時候,它們請你吃飯,願意為你提供各種各樣的貸款,但是一旦你連續幾個季度績效慘淡,它們就想收回貸款,從來不會雪中送炭。」

「但是你可以閱讀資產負債表。你可以考察一家公司,看它是否有債務。或者你發現公司確實有3000萬美元的債務,不過這些債務要30年後才會到期。」

五、就像你研究微波爐那樣研究你要購買的股票:

「當我幸運地買入克萊斯勒的時候,當時該公司有10億美元現金,並且沒有三年之內到期的債務。他們實現了盈虧平衡,現金流為正。因此,即便對週期性公司而言,花一分鐘考察資產負債表也是值得的。」

「有一種現象讓我感到很驚詫,人們在最終購買冰箱之前會先對比10台冰箱。他們會在《消費者報導》中查看到不同冰箱的測評。他們會逛15家商店。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他們對股市感到如此神秘,他們沒有意識到聽從一個的士司機的小道消息而在某隻生物工程公司的股票上面投入1萬美元一點賺錢的機會都沒有。」

「最壞的情況是股價在他們買入之後上漲了30%,他們又投入2萬美元;最好的情況是股價在接下來三個月中下跌30%。」

「這種情況太讓人吃驚了。當人們投資股票虧錢的時候,他們會埋怨程式交易(programtrading),他們會把責任歸咎於機構:『就是這些該死的機構讓我虧錢的。』如果你買一台冰箱,後來發現買的是一台次品,你會說,『我真是個笨蛋。我本應該做更多研究,我買的那台冰箱質量不合格。』」

「兩天後相同的這些人前往夏威夷的時候為了節省98美元而花了一個半小時購買往返機票。人們對待這些事情非常小心,但是一到股票上面,他們就很不小心了。」

「就像你研究微波爐那樣研究你要購買的股票。這種投資方法將給你帶來更好的股市投資回報。」

六、你只能在事後知道哪只股票是偉大的:

「偉大的股票永遠是意外。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有誰在買入沃爾瑪的時候就知道他可以賺500倍,那麼我覺得他是外星人。你永遠不可能在事前知道誰是偉大的公司。」

「你買入一家好公司,回顧這只股票過去8年、10年甚至12年的表現,你說,『天啊,看看我賺了多少錢。』但是你永遠無法知道未來你將賺多少,或者賠多少。你只能在事後知道盈虧。」

「這和房子一樣。許多人在20世紀60年代買房。卡洛琳和我就在那時以4萬美元的價格買了一套房子。後來房價上漲了很多。我們買的時候,沒人告訴我們將賺很多錢。回想20世紀60年代,沒人說:『買一套房子吧,買房是很好的投資,你將賺很多錢。』你瞧,15年過去了,房價上漲了一大截。這完全是一個意外。」

「然而過去四五年來,人們大量購置房產--他們的第二套住房,他們覺得他們將從中發大財。這種方式行不通。」

「股票也一樣。我買入了麻省的一個零售公司Stop&Shop。當我買入的時候,它的股息收益率是7%。股票的表現平平,我當時覺得我可能會賺30%。」

「4個月後,在我做了更多的研究之後,我發現該公司在收購了Bradlees之後的表現非常好。在現在這個時點上,沃爾瑪仍然不是Bradlees的對手。Bradlees開始進入沃爾瑪的市場。不過整個東北市場都是它們的。Bradlees是一家折扣倉儲商店,現在做得很好。它們轉變了Stop&Shop的經營方式,推出了超級Stop&Shop。它們做得非常好。股價在11年的時間內上漲到原來的15倍。」

「對我來說這完全是一個意外。不過公司不斷變得越來越好,我也一直持有。」

七、散戶具有巨大的優勢:

「在股票投資方面,散戶絕對具有難以置信的優勢。有些散戶在化工行業工作,有些則在造紙行業就業。他們將比我提前9個月獲悉化工行業的景氣狀況變化。他們能最先知道氯出現了短缺。他們可以率先知道腐蝕劑缺貨。他們能第一時間知道庫存銷售完畢。但是他們卻去買生物工程類股票。」

「他們也知道修建一座氯氣工廠需要5到6年。如今在美國,得到一張保齡球館的環保批准都很困難,更不用說具有腐蝕性的氯氣工廠了。人們能獲得他們所處行業的很多信息。」
「我最喜歡舉的一個例子是史克必成(SmithklineBeck-man)。這是一家規模相對較小的醫藥公司,是它發明了治療潰瘍的藥Tegamet。直至那時,治療潰瘍沒有其他方法只有手術。」

「對一家公司而言,類似Tegamet這種藥非常好。一個不好的藥是你喝了之後病就好了,然後你說聲謝謝,並支付4美元的診斷費就完了。但是你不得不持續服用Tegamet,不然的話潰瘍就會復發。」

「這家公司的股價上漲至原來的15倍。在他們買入必成器具之前叫史克。」

「你不必在Tegamet還在做臨床測試的時候買入這家公司。你甚至不必在它剛上市的時候買入。不過,當你的親戚朋友使用了這種藥發現對潰瘍的治療效果不錯的時候,那時你應該買入。想像一下所有的醫生都開這種藥,所有的藥劑師都配這種藥就知道這筆投資有多好。」

「在座有多少人曾經從醫生那裡得到關於醫藥公司股票的提示?有多少人從醫生那裡得到石油或者電子公司的提示?

「我曾經從假日旅館公司的副董事長那裡得到過一個非常好的提示。大約12或13年前,他告訴我德州有一家名為LaQuinta的汽車旅館公司。他說,『他們打敗了我們。他們的產品很好。他們的經營範圍已經超出了聖安東尼奧,他們做得很好。』結果證明這的確是一隻很好的股票。」

「每隔幾年你只需要投資幾隻你擁有豐富信息的股票就可以獲得良好的回報。你只需要專注某個領域,購買你熟悉的本地公司就可以了。」

「在麻省威爾伯雷市有一名消防員,他對股市知道的不多。但是他有一個很好的理論。他發現他們鎮上有兩家公司不斷擴大工廠,於是他每年在這兩家公司的股票上面投入1000美元,連續投了5年,結果他成了一名百萬富翁。」

「他不看《華爾街日報》,他也不讀《巴倫週刊》,沒有Cray計算機。他只是看到公司在不斷成長,因而得出判斷公司的情況一定很不錯。他們是了不起的本地公司。」
「散戶具有一些優勢,我真的想著重強調這一點。散戶一般覺得他們是業餘籃球隊員,卻要與洛杉磯湖人隊對決,因此毫無希望獲勝。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散戶具有很多特定的優勢。」

八、職業投資者--一個難以置信的矛盾:

「我知道你們聽說過經常被人引用的矛盾說法『大蝦(jumboshrimp)』。這一矛盾說法我一直很喜歡。由於我曾經在軍隊服役兩年,因此另外一個我喜歡的矛盾說法是『軍事情報(militaryintelligence)』。」

「不過『職業投資者』這個說法也是矛盾說法中的精品。職業投資者具有所有那些偏見,他們只買大盤股,他們只買具有多年歷史的公司,他們不會看有工會的公司。我曾經持有過有工會的公司,它們給我帶來豐厚的回報。他們也不會買無增長行業的股票。我們卻在該行業獲得了很好的回報。我曾經買入過破產公司的股票。我還買入過即將破產的公司。這些投資並不愉快。你可能不相信職業投資者的偏見,有些人不會買入以Y開頭的公司等等。」
「另外,職業投資者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規則。如果你是一名職業投資者,如果你在市場公認的藍籌股上賠錢,你會沒事,但是如果你在其他股票上面賠錢,你就會遇到麻煩。比如如果你在IBM上面的投資虧了錢,所有人都會說,『IBM出了什麼問題?』但是如果你在TacoBell或者LaQuinta汽車旅館上面虧了錢,他們會說,『你出了什麼問題?』你在後者這樣的公司上面賠錢,他們會把你掃地出門。但是你卻可以在IBM、明尼蘇達礦業公司或者柯達公司上面無限虧損都沒事。」

九、永遠有一些事讓人擔憂:

「最後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是永遠有一些事讓人擔憂。你必須問你自己,『我對痛苦的容忍程度有多大?』如果你準備進入股市,你就必須做到能夠承受痛苦。永遠有一些很嚴重的事情讓人擔憂。」

「我在20世紀40和50年代長大,股市在40年代的表現不太好。人們真的很害怕再次出現蕭條。相對比較嚴肅並且很關切的人是國家的領袖,他們認為我們走出大蕭條的唯一原因是二戰。他們覺得這個國家如此不穩定以至於如果再發生一次大蕭條,整個社會就會崩潰。」

「後來就是對核戰爭的恐懼。20世紀50年代人們像瘋了一樣修建防核塵地下室、囤積罐頭食品。他們修建了成千上萬的防核塵地下室。」

「20世紀50年代人們不願意購買股票,因為他們擔心核戰爭,擔心蕭條再次出現。20世紀50年代不是那麼輝煌的年代,可是道瓊斯指數仍然上升至原來的3倍。普通的股票也漲至原來的3倍,雖然這個時期人們擔心很多大問題。」

「十幾年前,我清楚地記得石油價格從4美元/桶、5美元/桶暴漲到30美元/桶。所有人都預言說石油將漲到100美元一桶,那樣的話世界將遭遇蕭條,全球都將崩潰。」

「3年後,石油的價格跌至12美元/桶。那是人們又說石油價格將下滑至2美元/桶,我們將遭遇蕭條。我沒有開玩笑,這是相同一批人說的。人們擔心石油價格下降將導致與石油相關的貸款出現大規模違約。」

「再後來人們擔心的是貨幣供應量的增長情況。你們還記得嗎?貨幣供應量的數據通常在週四下午公佈。我們全都等著看最新的數據。沒人知道這些數據是什麼意思。但是他們會說M3增速平緩、M2增速下降等等。每個人都對貨幣供應量的增長憂心忡忡。」

「但是這與Melville公司一點關係都沒有,Melville公司的盈利連續42年保持上漲,HJHeinz的盈利連續58年上漲,BristolMeyers的盈利連續上漲了36年並且沒有債務。你認為這些公司在乎貨幣供應量嗎?人們是在杞人憂天。」

「現在人們開始擔心臭氧層和氣候變暖。如果這是阻止你購買好公司的理由,那麼你就有麻煩了。實際上,如果你看星期天的報紙,裡面的新聞如此消沉以至於你很可能週一都不想去上班了。」
「你得聽我的--這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在過去10年中我們新增了2500萬份工作,儘管大公司裁減了100萬份工作。二戰之後我們經歷了8次衰退。以後我們還將碰到衰退。在過去70年裡股市下跌幅度超過10%的次數共有40次。我們還將經歷更多下跌。」

「但是如果你將一直為這些事情擔心,那麼你應該把你的錢存在銀行或者貨幣市場賬戶。」

十、投資真的很簡單:

「因此你需要找到一些你掌握很多信息並且能理解的公司,然後和這些公司綁在一起就行了。就是這樣,投資就是這麼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01

巴菲特1990年關於大規模投資富國銀行的解釋 金石楊天南

來源: http://xueqiu.com/1175857472/31199779

巴菲特1990年關於大規模投資富國銀行的解釋


我們是在1990年銀行股一片混亂之間買進富國銀行的股份的,這種失序的現象是很合理的,幾個月來有些原本經營名聲不錯的銀行,其錯誤的貸款決定卻一一被媒體揭露,隨著一次又一次龐大的損失數字被公布,銀行業的誠信與保證也一次又一次地被踐踏。

漸漸地投資人越來越不敢相信銀行的財務報表數字,趁著大家出脫銀行股之際,我們卻逆勢以2.9億美元,五倍不到的本益比(若是以稅前獲利計算,則本益比甚至不到三倍),買進富國銀行10%的股份。富國銀行實在是相當的大,帳面資產高達560億美元,股東權益報酬率高達20%,資產報酬率則為1.25%,買下他10%的股權相當於以買下一家50億美元資產100%股權,但是真要有這樣條件的銀行,其價碼可能會是2.9億美元的一倍以上。

此外,就算真的可以買得到,我們同樣也要面臨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找不到像Carl Reichardt這樣的人才來經營,近幾年來,從富國銀行出身的經理人一直廣受各家銀行同業所歡迎,但想要請到這家銀行的老宗師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當然擁有一家銀行的股權,或是其它企業也一樣,絕非沒有風險,像加州的銀行就因為位於地震帶而必須承擔客戶受到大地震影響而還不出借款的風險。

第二個風險是屬於系統性的,也就是嚴重的企業蕭條或是財務風暴導致這些高財務杠桿經營的金融機構,不管經營得再好都有相當的危機。

最後,市場當時主要的考慮點是美國西岸的房地產因為供給過多而崩盤的風險,連帶使得融資給這些擴張建案的銀行承擔巨額的損失,而也因為富國銀行就是市場上最大的不動產借款銀行,一般皆認它最容易受到傷害。

以上所提到的風險都很難加以排除,當然第一點與第二點的可能性相當低,而且即使是房地產大幅的下跌,對於經營績效良好的銀行也不致造成太大的問題。

我們可以簡單地算一下,富國銀行現在一年在提列3億美元的損失準備之後,稅前還可以賺10億美元以上,今天假若該銀行所有的480億借款中有10%在1991年發生問題,且估計其中有30%的本金將收不回來,必須全部轉為損失(包含收不回來的利息),則在這種情況下,這家銀行還是可以損益兩平。若是真有一年如此,雖然我們認為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相當低,我們應該還可以忍受,事實上在伯克希爾選擇購並或是投資一家公司,頭一年不賺錢沒有關系,只要以後每年能夠有20%的股東權益報酬率,盡管如此,加州大地震使得投資人害怕新英格蘭地區也會有同樣的危險,導致富國銀行在1990年幾個月間大跌50%以上,雖然在股價下跌前我們已買進一些股份,但股價下跌使我們可以開心地用更低的價格撿到更多的股份。

以長期投資作為終生目標的投資人對於股市波動也應該采取同樣的態度,千萬不要因為股市漲就欣喜若狂,股市跌就如喪考妣。奇怪的是他們對於食物的價格就一點都不會搞錯,很清楚知道自己每天一定會買食物,當食物價格下跌時,他們可高興的很,(要煩惱的應該是賣食物的人),同樣的在水牛城報紙我們期望印刷成本能夠降低,雖然這代表我們必須將帳列的新聞印刷存貨價值向下調整,因為我們很清楚,我們必須一直買進這些產品。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在伯克希爾的投資之上,只要我還健在(若我死後,伯克希爾的董事會願意透過我所安排的降神會接受我的指示,則期間或許更長久),我們會年複一年買下企業或是企業的一部份也就是股票,也因此企業的價格下跌對我們會更有利,反之則可能會對我們不利。

股價不振最主要的原因是悲觀的情緒,有時是全面性的,有時則僅限於部分產業或是公司,我們很期望能夠在這種環境下做生意,不是因為我們天生喜歡悲觀,而是如此可以得到便宜的價格買進更多好的公司。

樂觀是理性投資人最大的敵人。當然以上所述並不代表不受歡迎或註意的股票或企業就是好的投資標的,反向操作有可能與群眾心理一樣的愚蠢,真正重要的是獨立思考而不是投票表決。不幸的是Bertrand Russell對於人性的觀察同樣地也適用於財務投資之上,“大多數的人寧死也不願意去思考!”。(19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293

從12682點,狂瀉到2485點,臺灣1990年股災啟示錄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87

從12682點,狂瀉到2485點,臺灣1990年股災啟示錄


1990年2月,臺灣股市從最高點12682點一路崩盤,一直跌到2485點才止住。大盤在8個月內竟然跌掉了10000余點,跌得只剩下了零頭!此刻,投資者才真正領悟到股災的可怕。本文回顧了那場臺灣股市泡沫破裂的歷程。股市泡沫破滅的成本,最終主要由四種人承擔。他們是:投資經驗欠缺的個人投資者、挪用生產經營資金炒股的不務正業的機構和企業、負債炒股的個人投資者及非理性投資者。

泡沫積聚的歷程、成因和影響
  
臺灣股市從啟動到泡沫頂點經歷了5年的時間。1985年7月臺灣股市從600多點啟動到1987年10月到達4600多點。受當時美國股災影響,臺灣股市狂跌了近3個月,一直跌到2300多點。之後行情迅速恢複,至1988年9月到達高點8870點。


受臺灣金融當局宣布開征資本利得稅影響,臺灣股市開始第二次暴跌,最低至4873點。隨後,管理層在投資者的巨大壓力下宣布取消征收資本利得稅的計劃。1989年上半年指數快速收複失地,到六月創9000點新高,並在隨後的幾天內如期突破萬點。

1990年1月,股市開始了最後的瘋狂,創出了12495點的歷史新高。當時市場樂觀情緒的彌漫已經無法控制,人們認為股指將很快突破15000點。1990年爆發的海灣戰爭終於刺破了這場超級股市泡沫。從1990年2月到10月,股市由12682點狂瀉到2485點。
  
臺灣股市那一輪上漲的成因首先是臺灣經濟持續高增長。1951年至1987年,臺灣年均經濟增長達9%,為世界之首,並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模式為臺灣賺取了大量外匯。1988年底,臺灣外匯儲備達760億美元,僅次於日本,是當時人均外匯儲備最高的經濟體。


其次是新臺幣的升值預期。美國多次以臺當局人為操縱匯率為由,威脅使用其“綜合貿易法案第301條款”,逼迫臺當局放寬匯率管制,讓新臺幣升值,以減少對美貿易順差。臺灣貨幣當局被迫對新臺幣實施緩慢升值政策。

第三是流動性過剩。新臺幣的升值預期使得海外熱錢大量湧入島內,加之多年沈澱厚積的高額儲蓄因利率不斷走低而從銀行體系外流,造成當時臺灣流動性過剩難以消除的局面,其結果就是各種資產價格的飆升,土地和房地產價格在短時間內翻了兩番。

第四是投資渠道不暢。由於投資渠道不暢,長期經濟增長所累積的居民財富大部分都以銀行存款的形式累積在銀行體系。當股市開始啟動以後,在股市賺錢效應的吸引下,投資者的股票投資熱情被調起,開始蜂擁入市。至1989年底,臺灣股民開戶數已高達500萬戶,可以說當時臺灣幾乎每個家庭都在參與“股市狂歡”。
  
臺灣股市泡沫的破裂首先影響的是經濟。新臺幣持續升值使得臺灣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幅削弱。同時,泡沫經濟的發生使島內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大幅攀升,使臺灣傳統產業出現了大量倒閉和大規模外移。島內傳統產業迅速衰退,引發產業空洞化趨勢。其次是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新臺幣升值和股市暴漲導致島內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刺激了島內服務業的發展。第三是對金融系統的影響。臺灣股市泡沫破滅使得臺灣股市和樓市雙雙下跌,這又使得銀行金融系統開始發生經營危機。許多融資對象相繼倒閉造成銀行的呆賬和壞賬也大幅增加。
  
臺灣股市泡沫的啟示
  
第一個啟示是股市暴漲必有暴跌。
其實,每一位入市的投資者都知道股市暴漲必有暴跌這個道理,但問題的關鍵是股市什麽時候會暴跌?或者說股市什麽時候開始具有暴跌的可能性?一般來說,股市進入泡沫階段以後隨時都有暴跌的可能性。國際上,診斷股市泡沫的方法主要有四種,它們分別是上市公司總市值占GDP的比重法、市盈率法、美聯儲模型法(Fed Model)和托賓Q法。其中,由於托賓Q法所需數據許多地區並不具備,故可以用前三種方法來診斷當前的股市狀態。
  
上市公司總市值占GDP的比重法。在美國股市的最近100年,這個指標最低為0.4,最高為1.6。高點曾經到達過兩次,第一次高點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之前,另一次發生在1999年。臺灣股市見頂時該指標為1.55,跌到底時為0.48。
  
市盈率法。由於動態市盈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故計算靜態市盈率。世界大部分股市在牛市見頂時市盈率都在60倍左右。
  

美聯儲模型法。該方法是以上市公司總的投資的回報率(凈利潤與市值之比)與一年存款凈收益相比,如果低於存款收益率,則說明市場已進入泡沫階段。
  
第二個啟示是牛市泡沫階段的駕馭啟示
。股市進入泡沫階段並不意味著它馬上就會下跌或者暴跌,而是意味著此時投資於股市風險更大而回報更小。美國股市就是於1996年前後進入泡沫階段而股市真正暴跌一直等到2000年才出現。連格老也不得不感嘆這後幾年為“非理性的繁榮”。關於牛市泡沫階段的駕馭與操作,臺灣股市泡沫給我們的啟示如下。
  
股市泡沫破滅的成本最終由經驗欠缺的個人投資者(尤其是負債炒股的投資者)和急功近利的機構和企業法人承擔。因此,股市進入泡沫階段後,以下投資者不宜參與泡沫階段。一是投資經驗欠缺的個人投資者。二是挪用生產經營資金炒股的不務正業的機構和企業。三是負債炒股的個人投資者。四是非理性投資者。

  
可以這樣說,股市泡沫階段的參與者都是非理性的噪音交易者(noise trader)。如果的確想參與股市最後的瘋狂和博傻,那麽請準備好速效救心丸並參考以下建議。   


首先是戒貪。臺灣股市泡沫後,有的投資者由暴富變為兩手空空,有的甚至還背上了沈重的債務負擔就是因為貪婪,這些人時常在後悔為什麽當時不見好就收?華爾街有句名言:“股市只受兩種情緒控制,那就是貪婪和恐懼”。股市上漲的時候貪婪,股市下跌的時候則恐懼。因此,股市進入泡沫階段後宜采用反向策略,也就是隨著股市的不斷瘋狂而不斷減倉,絕對不可再加倉,要有意識地克制貪婪。   

其次是堅持價值投資。那次臺灣股災中,購買垃圾股的投資者損失最大,因為泡沫一旦被戳破,資產就像空氣一樣消失得很快。因此,應以投資藍籌股為主,盡量規避垃圾股。
臺灣股災始末(1987年到1990年)

臺灣股市的大股災(一)
全世界的股市都一樣,宏觀經濟的持續增長、本幣升值的強烈預期以及外圍資本的大量湧入,流動性資產泛濫構成了發動一輪大牛市的背景。當初的臺灣股市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邁開了牛市的第一步。


那場股市泡沫醞釀的時間是1987年到1990年,在1990年2月此前的3年間我國臺灣地區,臺灣股指從1000點一路飆升到12682點,整整上漲了12倍。是什麽讓臺灣股民為股市瘋狂?暴富的神話最終又如何破滅?讓我們回首十幾年前臺灣股市的一次股災。

當時臺灣經濟已實現連續40年平均9%的高增長,除了財富儲備增長,民間收入也大幅提升。那時,島內居民工資收入增長很快,年底的獎金分紅更是豐厚,一般公務員年底可以領到1到2個月的額外薪金;一些普通行業的工人,年底一般可以多領3個月工資;一些壟斷行業,年底獎金額通常相當於7到8個月的月工資;那些高速擴張的行業,如證券公司員工的年底獎金更高達70個月,甚至100個月的月工資。

臺灣的經濟起飛成長快速,後來經濟增長率一直都在10%以上,並且始終維持在兩位數。臺幣兌換美元更從1比40升到1比25元,加上券商的執照開放等,都是熱錢湧入的重要原因,當時房市和股市一起火爆。由於新臺幣的升值預期,海外“熱錢”大量湧入島內,在居民財富增長作用下,一時間臺灣土地和房地產價格在短時間內翻了兩番,當時,島內可以說完全是資金泛濫,巨大的資金流貪婪地尋找各種投資機會,而股票市場就成為一個最大的“蓄水池”。股市的賺錢效應甚至讓很多家庭婦女搖身一變,普遍成了闊太太。

短時間內指數從1000多點狂漲到12000多點。在當時大漲的過程當中,幾乎可以講所有的中產階級資產增值都很好,開戶的人數從五六萬人暴增到600萬人之多,做股票成為全民的典型運動。那時幾乎是買什麽賺什麽,因此在整個狂漲的過程中,中產階級的日子都非常好過,買錯了股票,只要肯放,後來都是賺錢的。因為當時是9點開盤,到12點收盤,整個交易時間只有半天,那些炒股發財的暴富太太們當然生活得是非常好。收盤之後,第一件事先找一家像樣的餐館先吃一頓豐盛的午餐,接著下午安排各種活動,包括唱歌、跳舞、逛百貨公司等等。記得那個時候百貨公司生意也是出奇的好,這些暴富太太們買東西沒有嫌價錢貴的,願不願買只是看自己喜不喜歡而已。

臺灣股市的大股災(二)

臺北股市用了25年的時間,也就是到1986年,臺灣加權指數才越過1000點關口。但從此之後,股指便出現全球罕見的加速上漲。在不到9個月的時間里,臺灣加權指數躍上2000點;隨後的兩個月內,指數又接連突破3000點和4000點整數關口。然而在臺灣股市上演的這場“牛市盛宴”還遠遠沒有結束,1988年6月,臺指突破5000點大關,7月突破6000點,8月漲到8000點。就在人們認為股市很快就要沖破1萬點大關的時候,為抑制股市泡沫,1988年9月,臺灣相關部門出臺準備征收資本利得稅的政策。也就是說,投資者從股市賺的錢要交稅,這個大利空讓股市半天折翅,指數從8813點連跌19天到4645點,幾乎是腰斬。然而,由於當時臺灣股市投機盛行,很多人都已經處於瘋狂的狀態,臺灣有關部門征收資本利得稅這一“殺手鐧”沒有起多長時間的作用,臺指就重新擡頭,繼續一路“高歌猛進”。

在當時不管資金面、基本面、市場面或是心理面,多頭力道並未宣泄完畢,股市連跌19天,在急速修正完後,卻走出最後一波的強勁噴出,股市直攻萬點關卡,也應驗了“萬關難過萬關過,不過萬關不回頭”。

實際上,當時整個臺灣股市已經處於狂熱之中,當時臺灣的一些行政部門,每天要等到股市下午收盤後才開始恢複辦公,整個社會都陷入炒股狂潮之中。在一片瘋狂的氣氛中,臺灣加權指數1989年上半年快速收複失地,到1989年6月創下9000點新高,並在隨後的幾天內如期突破一萬點大關。到1990年1月,臺北股市開始了最後的瘋狂,創出了12495點的歷史新高,當時市場樂觀情緒的彌漫已經無法控制,人們普遍認為股指將很快突破15000點。

這種前所未有的泡沫式瘋漲,使得當時臺灣股票市場已經變味,成為一個不產生實際價值的“賭場”,股市原本應該具有的合理配置資源的功能根本無從談起。整個市場熱衷的是投機,而不是投資,泡沫就是這樣產生的。

在1987年到1990年的三年牛市過程中,不誇張地說,任何一個人采取“扔飛鏢”式的隨機選股策略,都可以獲得平均8.5%的月回報率,而一些膽子更大的人,如果使用當時還屬於非法的融資融券工具,月回報可以很容易達到15%~20%。

臺灣股市的大股災(三)

賺錢效應快速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臺灣股市。到1990年3月泡沫的頂峰時,臺北股市活躍交易賬戶,從牛市開始的1988年6月不到60萬,激增到600萬,可以說當時臺灣幾乎每個家庭都在參與“股市狂歡”。臺北股市的日平均交易量也從牛市開始時的不足1000萬美元飆升到最高56億美元,單日最高成交量為76億美元,是當時紐約交易所和東京交易所交易量的總和。由於當時臺灣上市公司數量不到200家,巨大的交易量不僅是靠膨脹的市值,還依賴於高換手率推動,3年間,年換手率從開始的不到2倍到最後達到6倍,顯示出短線極度投機的氣氛,而且90%的交易量都是由散戶創造。而在當時投機氣氛濃烈的市場格局下,最有效的盈利模式就是操縱股價。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時莊家炒作易航股的情況,易航是只有一艘破船的一家上市公司,最初股價只有一塊六毛七,後來一股易航的股票從一塊六毛七一路炒作到將近200塊錢。莊家後來又去轉戰炒作所謂的南港以及泰豐,僅三只股票的炒作讓莊家從一介貧民,變成最高身價曾經達到近100億元的大富翁,但是經歷過了崩盤之後,莊家又從百億的身價跌回到了一貧如洗,這就是投機行情的一個最典型代表。  在當時的臺北股市,一些在其他市場本應摘牌退市的公司,被大莊家相中後,反而成為市場熱門。這些公司往往沒有實際的資產,沒有收入,甚至連員工都沒有,但只要是小盤,籌碼容易控制,股價就會被炒上天。比如當時的“新奇毛紡”股票,這家公司業務並沒有任何好轉,但股價卻連續出現22個無量漲停。

另一家在臺北經營一間破舊酒店和一座野生動物園的公司“六福發展”的股票,被莊家操縱後,一個月的時間連續出現19個漲停,上漲近2倍,使得這家公司市值達到8.3億美元,超過當時紐約的廣場酒店、香港的文華東方和曼谷東方這三家世界一流酒店的市值總和。更離譜的是,一只銀行股票在泡沫最高峰時,總市值竟是包括摩根大通、美洲銀行、富國銀行等5大銀行市值的總和,而其凈利潤只有這五大銀行的5%。

那時大家最愛買金融股,有一只股票叫萬企,它不是金融股,是觀光百貨股,投資人以訛傳訛,也能把它買到漲停,市場一片看好。盡管監管方也開始提醒有泡沫危機,但投資人是全面樂觀。
  
與垃圾股炒上天的情況相反,當時臺灣少數幾家基本面優良、在國際上競爭力領先的大公司股票,卻得不到市場的青睞。績優股落後,垃圾股暴漲的格局把臺北股市推到了全球最沒有投資價值股市的位置。到股市崩盤前的1989年最後一個季度,臺股平均市盈率達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場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就在大家一片樂觀之際,似乎也驗證了華爾街名言:行情總在絕望中萌芽,在半信半疑中前進,在充滿歡樂中幻滅。


臺灣股市的大股災(四)

1990年2月,臺幣升值已趨緩,同時貿易順差也未再度走高,主流與非主流展開廝殺,終結了萬點不是夢、萬點是安全的幻想,為臺股大多頭譜下休止符,被視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為空頭下殺找到了借口。指數從最高點12682點一路崩盤,一直跌到2485點才止住,8個月的時間跌掉一萬點。此刻,投資人才領悟到股災的可怕。

臺北股市在創造了全球股市前所未有的3年漲12倍的奇跡後,不論有多少所謂的牛市邏輯,最終還是對抗不了股市有漲就有跌的規律。這是一場徹底的崩盤,而那些海外“熱錢”早已在此之前獲利出逃,幾乎所有損失最後都由臺灣投資者,尤其是個人投資者來承擔。

在當時的那場臺灣股災中,很多人傾家蕩產,遭受巨大損失的有莊家和主力,但更多的則是那些散戶。由於過分投機,很多股票的股價都遠遠脫離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手中拿著這樣股票的股民,在股災來臨之時,只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資產灰飛煙滅。

許多股民經歷過那場臺灣股災真是覺得一場遊戲一場夢,當市場在一路上揚的時候,大家都會覺得,賺錢會讓自己興奮,那時候,賺錢好像沒怎麽困難,拼命想著賺大錢,完全不把風險當回事。可是當股市一路下跌的時候,個人的心態很難調整,特別是突然遇到崩盤的時候,一路連續暴跌的時候,投資者只能是焦慮,甚至因為連續跌停,根本就無法止損,就是想賣都賣不掉的。

當大盤暴跌的時候,可想而知,超漲的高價股票紛紛中箭落馬。從高價跌成中價股,從中價跌成低價股,暴跌10倍、20倍的比比皆是。因為賣壓如排山倒海而來,很多的股票是每天跌停、再跌停,根本賣不出去,很多人的生活從彩色變成了黑白。

整個臺股從12000點回跌的過程當中,許多人屢次抄底,屢次套牢,套得很深,在整個回跌的過程當中,大家沒有想到跌幅會有這麽深。從12000點回到8000點以下,有人開始進行買進,7000點買進,6000點買進,5000點更是買進,日後是一路跌到了2485點,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人把牛市賺的所有錢都吐回了市場還不夠。

經過了一場空頭的大洗禮之後,那些因炒股致富的富太太們也結束了很優厚的生活,該回去當家庭主婦的仍當家庭主婦,該去上班的又回去上班。一場大股災讓很多臺灣股民認識到,股市並不是提款機。股市泡沫造就了短暫的暴富神話,但最後卻好像一場紙面上的數字遊戲,最終還是兩手空空,甚至因此背上沈重的債務負擔。很多臺灣股民在經歷這次股災之後,也告別一夜暴富的幻想,重新回歸平常的生活。


(來源:中國證券報)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291

歷史的鏡子: 1990 “臺灣牛 ”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10

歷史的鏡子: 1990 “臺灣牛 ”
分析師:郭艷紅

投資要點

臺灣股市從1986年至1990年初的三年的時間里指數漲了12倍,當年的“臺灣牛”與當前有極多相似點,很多泡沫特征都極為相似,有很大參考價值:


總結當年“臺灣牛”市場表現八大特征:1)市場熱衷小市值、有故事,績優藍籌難以跑贏大盤;2)政府的隱形擔保;3)散戶主導,成交額攀升;4)券商監管放松,類似於當前的金融創新階段;5)高市盈率;6)地下錢莊集資盛行,類似於當前的保證金配置交易;7)新股低價發行承銷;8)5%的較低漲跌幅限制,其效果反而是助長泡沫而非降低風險;


1990年“臺灣牛”的背景、前奏、契機:


 背景上,80年代的臺灣已經進入經濟換擋期,GDP從10% 以上的高增速向7%-8%左右的中高速增長換擋,經濟也在從出口導向進入新的轉型階段。當時臺灣也經歷過基建拉動經濟,建立新竹經濟園區吸引人才回流的過程,當時的工程師紅利對於其後來轉型電子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 而臺灣牛的“前奏”,跟這一輪A股牛市一樣,都是信用危機爆發導致的“最後一跌”,信用危機的產生,是舊的金融體系不再適應經濟發展需求而引發的風險,信用危機出現之後的金融體系改革,也成為新一輪牛市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 而股市走牛的“契機”,臺灣在於1986年臺幣進入升值區間,且內部貨幣寬松,內外部資金共同寬松催生“牛市”。這點與當前A股有一定差異,目前的人民幣存在貶值的壓力,但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同樣存在很大向下空間。


雖然投資泡沫總會破滅,但最後經濟的結果有很大差異,不同於日本90年地產泡沫破滅後的經濟不振,“臺灣牛”更加樂觀! 1990年臺灣股市泡沫破滅給很多投資者的財富造成了極大沖擊,但是臺灣經濟在80s、90s年代實現了成功經濟轉型,其90年代之後的十年里其GDP穩定在6%的較高增速,產業成功轉型,電子半導體等行業獲得了巨大發展,相對於日本的失落,臺灣最終通過“產業升級+出口貿易結構轉型”,取得了經濟上的成功。臺灣經濟的成功之處在於“成功的產業升級+ 貿易結構轉變+新的市場”。泡沫有益於經濟的轉型,但是決定未來經濟的核心還是在於新的支撐產業,更廣闊的市場、以及更強的競爭力。(風險提示:改革不達預期,經濟通縮風險)



臺灣股市從 1986 年至 1990 年初的三年的時間里,指數三年漲了 12 倍,當年的“臺灣牛”與當前有極多相似點,甚至連信用危機爆 發導致的“最後一跌”的牛市前奏,以及後期的泡沫特征都極端相似。 而最大區別在於,當時牛市的背景是臺幣的升值趨勢,而目前人民幣 存在貶值壓力。雖然投資泡沫總會破滅,但最後經濟的結果有很大差 異,不同於日本 90 年地產泡沫破滅後的經濟不振, “臺灣牛”更加 樂觀! 1990 年臺灣股市泡沫破滅給很多投資者的財富造成了極大沖 擊,但是臺灣經濟在 80s、90s 年代實現了成功經濟轉型,其 90 年代 之後的十年里其 GDP 穩定在 6%的較高增速,產業成功轉型,電子半 導體等行業獲得了巨大發展,相對於日本的失落,臺灣最終通過“產 業升級+出口貿易結構轉型”,取得了經濟上的成功。

1、1986-1990 年“臺灣牛”的八大特征


1.1、特征一:市場熱衷於追逐小市值、有故事的股票


市場熱衷於追逐小市值、有故事的股票。當時的臺灣市場,很多 沒有內在投資價值的股票遭到爆炒,投資者都將註意力放在各種內幕 消息之上,熱門股票包括殼公司,以及市值足夠小,可流通股數量足 夠少,有故事以及有“幸運的名字”的公司。例如 1989 年初,一只 叫做“新奇毛紡”的股票,該股在 1 月份價格低於 7 元新臺幣,沒有 內在價值,僅具有殼資源。從 3 月份開始,該股在 25 個交易日中有 22 次漲停,13 個交易日中只有漲停價成交。在大牛市中,小盤投機 性較強的股票,以及只有很少或完全沒有潛在價值的空殼公司,通常 會跑贏大盤,比那些指數股票和藍籌股表現的更好,主要原因為小盤 股在這樣的市場中更容易被操縱。  


這種背景下,績優藍籌股難以跑贏大盤。當時臺灣很多的藍籌股 票,雖然有很好的增長潛力,強勁的資產負債表以及有遠見的管理層, 但往往表現不佳。例如臺塑集團等,臺塑集團在 1989 年 1 季度僅溫 和上漲 18.8%,收益遠低於指數的漲幅 44%。1989 年 Q1,代表大盤藍 籌的 A 級股漲幅 39.5%,但更具投機性的 B 級股則漲幅 74.8%。當時 的股票市場價格已經完全脫離了價值基本面,而股價一旦脫離了現實 約束,對於有意願參與這場遊戲的人來說,再高的股價都不會是障礙。


1.2、特征二:政府保證了市場幾乎不會下跌


國民黨將股市繁榮當作競選口號,政府對市場監管投鼠忌器。當 時的臺灣政壇,當權的國民黨當局將股市繁榮當做是他們的競選活動 廣告,選舉口號就是“豐厚的利潤、偉大的繁榮”,市場將這種標語 看作是防止市場下跌的保證。另一方面,投資者熱情高漲,1989 年 由於征收資本利得稅導致市場大跌,投資者包圍“財政部”表示抗議,


引發騷亂,政府隨後很快取消了之前征收資本利得稅的方案,並且變 得十分小心。


1.3、特征三:散戶主導的市場,交易額迅速攀升


當時臺灣市場 90%的交易量都是由散戶完成,導致臺灣證交所的 交易量非常巨大。1989 年臺灣證券交易所的每只股票平均年換手率 接近 600%,而紐約證交所 80 年代的股票年換手率僅 50%左右,最高 紀錄也沒有超過 100%。  
圖表 1 臺灣 1986 年開始,成交量大幅上升 圖表 2 14 年以來 A 股成交額暴漲



數據來源: wind ,方正證券  


1.4、特征四:券商監管放松


1988 年後臺灣券商準入放開,券商數量爆發。1988 年之後,臺 灣券商準入規定再次放開,券商營業部數量迅速擴張,伴隨著大量股 票交易。1988 年 6 月持牌券商數量為 28 家,到 1990 年券商數量擴 張到 197 家。為搶占市場份額,券商為各色人等設立專屬投資網點, 例如有專門針對家庭主婦、醫生、農夫、大學生的網點;並且攬客手 段層出不窮,大肆廣告宣傳等。  


近兩年國內券商監管同樣大幅放松,互聯網券商的出現,以及“一 人多戶”等政策的放松帶動國內券商數量的“隱形擴張”。與當時情 況類似的是,近兩年國內的券商監管同樣大幅度放松,例如“互聯網 券商”的興起帶動了遠程開戶,傭金費率大幅下調,同時深交所、上 交所陸續放開“一人多戶”等等措施。實際結果是股票開戶數量的大 幅上升,以及股票交易額的迅速攀升。  
  
圖表 3 臺灣持牌券商數量從 1988 年後井噴  


數據來源: wind ,方正證券  


1.5、特征五:泡沫期的高市盈率


泡沫時期臺灣股市整體市盈率達到 100 倍。1989 年四季度,臺 灣市場整體市盈率接近 100 倍,高於當時的日本 51 倍,也遠高於其 他國家的 10-21 倍的市盈率區間。另一個案例是當時臺灣中國國際商 業銀行,總市值相當於摩根大通、美洲銀行、第一銀行公司、富國銀 行和美聯銀行等五大美國公認優質銀行的市值總和。  


圖表 4 臺灣整體市盈率在 1989 年達到 100 倍  


數據來源: wind ,方正證券  


1.6、特征六:大量的地下錢莊集資,保證金交易盛行


由“金融天才”經營的月息 4%的地下錢莊盛行,保證金交易活 躍。當時除了股市投資的熱潮以外,臺灣還盛行多種金錢遊戲。當時 的臺灣的投資回報期限一般用月來衡量,且地下錢莊盛行。有很多非 法但公開經營,且不受當局監管約束的地下錢莊,每個月能賺到 4% 的收益,一些名叫“標會”的共同儲蓄計劃,則能夠獲得 6%的月度 收益。地下錢莊一般是由一些號稱的“金融天才”的後臺老板經營。 大量地下錢莊盛行的同時,臺灣股市同樣存在大量的非官方的保證金
交易,這給其股市帶來了更大的杠桿系數和不穩定性。

與當時臺灣地下錢莊籌資的模式相類似,現在國內配資業務盛行。 目前國內基本已經形成了“信托融資-股票配資資金供應商-渠道商-C 端客戶”的一整條完整資金鏈,且銀行資金也同樣配置了兩融收益權、 “傘形信托”等多種類型的結構化產品。當時“臺灣牛”的背景是寬 松的監管環境,現在的國內則是金融創新、直接融資大發展的市場背 景。


1.7、特征七:新股上市的低價發行承銷


類似於現在的 A 股市場,90 年初的臺灣,新股發行價格同樣是 由證券交易委員會確定,而非市場決定,結果同樣導致很多股票承銷 以低於市場的出清價格完成,新股發行往往超額認購,打新股基本都 能獲得無風險的快速盈利。


1.8、特征八:5%的漲跌幅限制,助長泡沫而非降低風險


當時臺灣為了避免市場劇烈波動,將其漲跌幅限制設定為 5%, 這樣的限制只能延緩而無法消除價格限制,而且阻礙的市場出清,導 致了不必要的風險。過度的價格限制,反而是促進了投資泡沫的發展, 而不是降低風險。1987 年臺灣股市遭受美國股災沖擊,其隨後為了 保護投資者,將漲跌幅限制進一步提高到 3%,結果導致問題的更加 嚴峻。由於跌停板上的股票沒有成交量,投資者無法賣出股票以補充 保證金缺口,導致市場進一步恐慌。


2、1990 年“臺灣牛”的背景、前奏、契機


2.1、“臺灣牛”的背景:經濟轉型期、增速換擋期


80s 臺灣經濟進入經濟換擋期,經濟從出口導向進入轉型期。從 1960 年開始,臺灣經濟向“出口導向”轉型,經濟快速發展。到七 八十年代臺灣已經成為“新興工業地區”,逐漸躋身為“亞洲四小龍” 之一,但從 80 年代之後,臺灣經濟增速開始逐漸放緩,主要原因在 於基礎設施壓力,以及來自東南亞等低工資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即臺 灣經濟在 80 年代進入了 GDP 從 10% 以上的高增速向 7%-8%左右的中 高速增長的經濟轉型階段。  


以基建拉動經濟,面對經濟增速下行問題。從 1978 年開始,臺 灣 GDP 增速從 14%左右的高增速持續下滑,直到 1982 年 GDP4%左右的 增速觸底,整個 80 年代臺灣的經濟增速都不是很穩定,在 7%左右上 下大幅波動。核心原因在於 70 年代末期臺灣的出口增

降,即出口的經濟導向開始面臨困難。為了解決經濟發展瓶頸問題, 70 年代末臺灣制定了“十大建設項目”來解決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 包括臺北桃園機場、臺中深水港、南北高速等等。  

吸引“人才回流”,構築“工程師紅利”。在基建穩增長的同時, 為了提高競爭力,臺灣開始開發新竹科技園區來吸引高科技創業的企 業入駐,以提升高科技產品的出口水平。臺灣的迅速發展促使了“人 才回流”,很多受過高等教育、在海外的工程師和管理人才回流臺灣。   


圖表 5 臺灣經濟在 80、90 年代進入轉型換擋期  


數據來源: wind ,方正證券  


2.2、“臺灣牛”產生的前奏——信用危機導致的“最後一跌”


牛市的前奏:80 年代初臺灣信用危機爆發。80 年代早期,臺灣 金融體系仍然相對落後, 銀行體系極大受制於政府管制,整體金融 體系效率低下。1985 年初,以國泰集團為代表的信用危機爆發,沖 擊了臺灣的金融體系,引發了後期臺灣對其金融體系的全面改革。  


1985 年信用風險爆發,臺灣國泰危機爆發,市場跌至最低點。 國泰集團是臺灣五家頂尖的工業和商業集團之一,涉及產業領域包括 保險、建築、塑料、信托以及租賃、食品等。1985 年 2 月,其旗下 核心金融公司“第十信用社”由於財務混亂被管理當局勒令暫停貸款 業務,導致客戶擠兌風波,隨後“第十信用社”被接管。結果信用危 機波及到國泰旗下另一家“類銀行”業務的國泰信托,隨後政府出面 平息風波,國泰信托再次被接管。直到國泰旗下第三家“國泰塑膠集 團”由於吸納“職工存款”,再次出現流動性問題,問題正式暴露, 政府組織全面調查,信用風險暴露,並且波及許多私營企業,臺灣的 問題貸款數量不斷上升。國泰危機打擊了市場信心,指數跌至 1985 年最低的 636 點,成為了臺灣歷史上最大的牛市之一的真正開端。  

  
2.3、“臺灣牛”的契機——臺幣進入升值區間,熱錢流入催生資產


泡沫


轉機:1986 年之後,臺幣進入升值周期,“臺灣牛”正式啟動。 從 1985 年初開始,新臺幣對美元匯率開始穩步回升,臺幣的升值趨 勢開始吸引外資回流。由於傳統銀行利率很低,外資回流資金更多關 註地產和股市,股市和地產泡沫開始同步產生。  
圖表 6 臺幣從 1986 年開始進入升值區間  


數據來源: wind ,方正證券  


3、“臺灣牛”的三次回頭


臺灣股市從 1986 年起步的大牛市過程中,大的回撤總共兩次, 分別發生在 1987 年 9 月以及 1988 年 8 月,兩次回調幅度均在 30%以 上。第一次是由於外圍沖擊——美國 1987 年股災的影響,第二次是 1988 年管理層出臺資本利得稅的影響,隨後市場再次恢複上漲,直 至 1990 年 1 月市場見頂。  
  
3.1、第一輪回調(1987 年 9 月):意想不到的外圍沖擊,1987 年美國股災,回撤 30%


1987 年第一次 30%幅度的回調。臺灣股市從 1986 年初的 800 點 起步,持續上漲至 1987 年 9 月的 4000 點,在漲幅幾乎接近 5 倍之後, 發生了牛市的第一次回調。這場回撤在 1987 年四季度發生,指數從 4000 點跌到 2800 點,回撤幅度 30%。


外圍風險沖,受 1987 年美國股災的影響。1987 年這次回撤主要 原因在於外圍市場波動造成的沖擊。這場沖擊源於日本為抑制經濟泡 沫開始緊縮貨幣,導致日本債市暴跌,風險影響到美國債券市場,結 果表現為美國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迅速上升,疊加政府再次釋放美元 貶值壓力的導火索,最終導致美國 1987 年股市的大幅調整,風險影 響到全球市場,臺灣股市同樣出現回調。


3.2、第二輪回調(1988 年 8 月):監管沖擊,征收資本利得稅,回撤 36%


征收資本利得稅的監管風險,引發股市快速大幅回調。第二回調 發生在 1988 年 8 月,指數從 8100 回調至 5200 點, 回調幅度 36%, 指數下跌了一個季度。引發調整的原因在於監管的風險,1988 年 9 月臺灣相關部門出臺準備征收資本利得稅的政策。之後股市連跌 19 天,從 8813 點連跌 19 天到 4645 點,幾乎腰斬。由於股市暴跌,引 發了投資者的示威遊行和社會騷亂事件,後續管理層在投資者的巨大 壓力下宣布取消征收資本利得稅的計劃,指數恢複上漲。  


3.3、第三輪見頂(1990 年 2 月):基本面拐點,臺幣升值趨緩,貿易順差也未再度走高,指數 12000 點見頂


指數在 1990 年初見頂。臺灣指數在 1990 達到頂部後,幾乎沒有 任何征兆,甚至沒有什麽信息出現,一切顯得很平靜。如果有什麽信 號的話,是市場的大幅波動。從 1989 年開始,指數開始大幅的上下 波動,達到 1990 年最高的 12000 點。但是如果排除市場的狂熱投資 情緒,從基本面來看,其實是能夠發現指數見頂的端倪的。  


基本面的拐點,支撐這輪大牛市的流動性根源“熱錢流入+利率 下行”兩個基礎都已經出現拐點。新臺幣的升值趨勢從 1988 年開始 出現二階拐點,到 1990 年已經基本觸底;而流動性方面,臺灣信貸 利率在 1988 年基本見底,1989-1990 年短期兩年利率處於回升階段, 期間利率從 6%回升至 10%左右。即流動性的兩個方面,熱錢流入與利 率下行的基本面都已經不再支持市場的繼續上漲,基本面的拐點已經 出現。
  


  
4、 泡沫破滅,但實體經濟成功轉型


“臺灣牛”在 1990 年初的 12000 點到達了頂點,然後在隨後的 7 個月里大幅下滑到 2800 點,幾乎跌到之前指數最高點的零頭。雖 然在這次市場下跌過程中投資者損失慘重,但樂觀之處在於臺灣的實 體經濟並未遭受重創,反而表現出依然強勁和穩健。


4.1、90s 臺灣經濟轉型成功,GDP 增速逐漸企穩


臺灣八九十年代進入經濟換擋,進入轉型階段。臺灣從 60 年代 開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為其六七十年代的高增長奠定基礎。 但這一模式從 70 年代末期開始進入發展瓶頸期,從 1976 年開始臺灣 出口增速持續下行,同時臺幣的升值趨勢也對其出口造成了不良影響, 臺灣從 80 年代開始逐漸進入轉型階段,經濟增速也開始從之前 10% 的高增長期進入 6%-7%的中速增長階段。

  
臺灣經濟在 90 年代進入穩定階段,產業升級、出口增速穩定。 80 年代臺灣 GDP 表現為非常不穩定,大幅波動;其出口平均增速也 從之前的平均 30%降至 15%,GDP 增速在 3%-10%之間大幅波動。到了 90 年代,臺灣進入經濟增速緩慢下滑,逐漸穩定在 6%左右的經濟增 速,出口增速也從 15%降至 7%的增速。  





4.2、臺灣經濟的成功之處:成功的產業升級+ 新的市場  


產業結構升級+貿易模式轉變。1990 年之後,臺灣的出口貿易逐 漸形成新的模式,其對大陸的轉口貿易日漸繁榮。此外,亞洲跨地區 貿易也持續增長,東盟、韓國都成為臺灣產品的重要出口市場。臺灣 產品的種類,也逐漸從之前的鞋、衣服等勞動密集型產品轉換向高附加值和科技密集型方向轉移,例如電子產品和電腦相關設備。  


臺灣與日本都經歷了 90 年代初的泡沫階段,但最後經濟表現迥 異。臺灣、日本在九十年代初都經歷了股市和地產市場的泡沫,主要 原因都在於美元經濟偏弱,出口型經濟體日本、臺灣都經歷了被動的 貨幣升值,且兩個國家應對出口下行沖擊的應對方式均為加大基建投 資力度,放松貨幣,寬松的流動性以及外資流入助長了市場泡沫。但 是泡沫破滅之後兩個國家的經濟表現迥異。相對比起來,臺灣相對於 日本,成功之處在於不僅僅實現了產業升級,還受益於臺灣的經濟更 容易與大陸相結合,八九十年代臺商大量的大陸投資,不僅僅獲得了 廉價的勞動力等競爭優勢,同時也獲得了一個巨大的,消費習慣非常 相似的消費市場,獲得了國內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紅利。   


(來自方正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237

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莫夫去世 1990年起執政至今

據新華社消息,當地時間9月2日晚,烏茲別克斯坦議會和政府宣布總統卡里莫夫因腦溢血救治無效於當天去世。卡里莫夫享年78歲。

烏茲別克斯坦國家電視臺播發烏議會和政府聲明說,卡里莫夫是真正的歷史偉人。根據卡里莫夫本人的遺囑,烏茲別克斯坦將於9月3日在烏城市撒馬爾罕為其舉行國葬。

2日早些時候,烏茲別克斯坦政府發表聲明稱,卡里莫夫病危。聲明說,過去24小時里卡里莫夫病情急劇惡化,醫生確認他病情危急。

卡里莫夫

卡里莫夫1938年出生於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市。他畢業於中亞工業學院和塔什幹國民經濟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卡里莫夫1990年3月當選為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1991年8月31日,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宣布獨立。同年12月,卡里莫夫當選為獨立後的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首任總統。1995年3月,烏全民公決決定延長他的任期至2000年。2000年1月,卡里莫夫在總統選舉中獲勝連任。2007年12月,卡里莫夫在總統選舉中勝選連任。2015年3月,卡里莫夫在總統選舉中再次勝選連任。

卡里莫夫曾多次訪華,並於2001年、2006年和2012年來華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2008年來華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2014年來華出席亞信峰會,2015年來華出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

外交部:中方對卡里莫夫病逝表示沈痛哀悼

據新華社3日消息,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就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莫夫病逝答記者問。

有記者問,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莫夫於當地時間9月2日因病逝世,請問中方是否向烏方表示慰問?

華春瑩說,驚悉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莫夫因病逝世,中方對此表示沈痛哀悼,並向卡里莫夫總統的親屬表示誠摯慰問。

卡里莫夫總統是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的締造者,為烏茲別克斯坦贏得民族獨立、實現國家發展繁榮作出重大貢獻。卡里莫夫總統長期致力於中烏友好合作事業,為推動兩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發展和各領域交流合作、增進兩國人民友誼付出不懈努力。卡里莫夫總統的不幸逝世,不僅是烏茲別克斯坦人民的巨大損失,也使中國人民失去了一位真誠的朋友。

中方願同烏方一道努力,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推動兩國關系不斷向前發展。在此悲痛的時刻,中國人民將同烏茲別克斯坦人民站在一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2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